水溫每升1℃,魚口減三成!夏釣鯽魚的“逆襲算法”分享給你!
入伏之后,鲫鱼好像一下子没有了踪影,想钓鲫鱼的钓友不禁感慨:这鲫鱼难道是集体躲在空调房里偷懒了?其实,鲫鱼不咬钩还真不能全怪它们。在夏季,鲫鱼面临着诸多生存挑战,日子过得并不轻松。只要我们弄清楚它们的生存困境,钓获鲫鱼还是很有希望的。
本文共計1481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入伏之後,鯽魚好像一下子沒有瞭蹤影,想釣鯽魚的釣友不禁感慨:這鯽魚難道是集體躲在空調房裡偷懶瞭?
其實,鯽魚不咬鉤還真不能全怪它們。在夏季,鯽魚面臨著諸多生存挑戰,日子過得並不輕鬆。隻要我們弄清楚它們的生存困境,釣獲鯽魚還是很有希望的。下面悠漁樂好就和大傢分析下鯽魚沒瞭蹤影的原因,以及把夏釣鯽魚的“逆襲算法”分享給你!
在夏季,鯽魚可謂面臨著重重困難。當水溫超過28℃,水中的溶氧量會大幅下降,降幅可達40%。這就好比鯽魚在水底,如同人置身於沒有空調且擁擠不堪的電梯裡,張嘴呼吸都覺得費勁,哪裡還有心思去覓食呢?
午後魚口最差就是這個原因,因為藻類在白天會吸收氧氣並釋放二氧化碳,導致水底如同“桑拿房”,鯽魚幾乎要窒息瞭。
同時,在32℃時,鯽魚消化酶的活性會降低60%,這使得它們對蚯蚓、紅蟲這類高蛋白餌料的興趣大大減少。而且,夏季水生昆蟲大量繁殖,天然餌料極為豐富。想象一下,就像人面對著一桌豐盛的美食,又怎麼會對普通的商品餌感興趣呢?
另外,夏季鯽魚白天會躲在深水區的樹蔭下,直到傍晚才會遊到淺灘覓食。有一次,中午打瞭重窩想誘魚,結果卻引來瞭一群小雜魚搗亂,而鯽魚這個“正主兒”還在陰涼處睡午覺呢。
不過,也有應對的辦法。在時段選擇上,有黃金4小時值得把握。清晨5 - 8點,水溫比中午低5℃左右,鯽魚會遊到岸邊,盡情啃食被露水打濕的草籽。
夜間19 - 22點,淺水區散熱速度快,魚群開始活躍起來,開啟“逛吃模式”。還有雷雨後1小時,新水註入增加瞭水中的溶氧量,此時魚口非常好。而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這個時間段,水底的鯽魚大多在休息,這個時候還不如回傢補個覺。
釣位的選擇也有講究,要專門尋找鯽魚的“空調房”。活水區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入水口、泄洪道附近,這些地方的溶氧量比靜水區高出3倍。
遮陰帶也很好,像橋墩背陽面、荷葉叢下,水溫能降低2 - 3℃。另外,深潭過渡區,也就是3米深水與1米淺灘的交界斜坡,鯽魚喜歡在這裡活動。曾經有釣友在開闊無遮擋的水面守瞭一整天,結果被曬得脫皮,卻隻釣到三條小鯽魚,原因就是鯽魚都躲在有樹蔭的地方呢。
餌料方面,也需要進行“革新”,準備夏季專屬的“輕食套餐”。在味型上,遵循淡香>本味>腥的原則。因為在32℃的水溫環境中,麥香餌的上魚率比腥餌高出47%。
酒泡麥粒是個不錯的選擇,將幹麥粒、曲酒和蜂蜜混合後冷藏三天,酒味揮發後會留下淡淡的甜香,正好能應對鯽魚沒胃口的情況。
在餌料狀態上,餌團要減重30%,可以通過加輕麩或雪花粉來實現,讓餌料像羽毛一樣緩緩下沈。同時,采用鉤尖藏餌術,搓小餌隻包住鉤尖,露出鉤門,天熱時鯽魚就喜歡吃這種“露餡點心”。
釣具也需要進行微調,從重裝備換成輕裝備。線組方面,0.8 + 0.4的組合比粗線更好,能使魚吸餌的阻力降低60%。浮漂選擇吃鉛1.2克的細尾漂,這樣可以清晰地看清鯽魚“呼吸式”的輕口,隻要漂目起伏半目就可以提竿。
鉤型上,用袖鉤4號代替伊豆鉤,袖鉤鉤門窄,更容易被鯽魚吸入。隔壁釣友曾用冬季線組釣魚,整個下午隻見浮漂晃動,卻釣不上魚,就是因為粗線擋口,鯽魚嘬餌就像用吸管吸珍珠奶茶,啥也吸不上。
此外,還要關註氣壓情況,看懂魚的“窒息指數”。可以借助一些專門的APP,當釣魚氣壓指數大於1020hPa時,就可以果斷出門釣魚;若小於1005hPa,那就不如在傢綁魚鉤。
遇到低氣壓天氣,有個急救妙招,在鉤上掛泡沫粒,並讓其擡離水底5厘米,因為鯽魚在缺氧時會主動上浮覓食。
還有個有趣的冷知識,雷雨前的悶熱天氣,鯽魚可能會突然停口半小時左右,這並非餌料的問題,而是它們在等待雷聲震動水體,增加溶氧量。
寫到最後,夏季釣鯽魚就像是一場“人道救援”,我們要給鯽魚創造適宜的環境,為它們降溫、增氧,提供爽口的食物。下次出門釣魚前,不妨默念三遍:釣早釣晚不釣午,找陰找流不找光。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2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