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野生鯽魚?別再數魚鱗瞭,快試試這幾個方法

以前只要是在自然水域钓起来的鱼,基本就是野生鱼,但这几年放生活动越来越多了,所以即使是野河野塘野水库,钓起来的也不一定是野生鱼。而且如果养殖鱼在自然水域生活的时间比较久,我们甚至都很难分辨出来。

本文共計1624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7分鐘。

以前隻要是在自然水域釣起來的魚,基本就是野生魚,但這幾年放生活動越來越多瞭,所以即使是野河野塘野水庫,釣起來的也不一定是野生魚。

而且如果養殖魚在自然水域生活的時間比較久,我們甚至都很難分辨出來。拿鯽魚來舉例,比如一些銀鯽、湘雲鯽從小就進入自然水域,那麼長大後這些魚也能算“野生魚”,皮毛完整、顏色也好,但野生鯽魚不代表就是野生土鯽魚,土鯽魚也是一個品種!

前幾年我們分辨野生鯽魚主要靠數鱗片,這一招現在不太靈瞭,用還是可以用、但不能隻靠這一招,要想準確最好是通過幾種辦法來綜合判斷。

第一招:看魚鰭

很多釣友是通過顏色以及鱗片完整程度來判斷是否為野生鯽魚,其實這是不準的。因為顏色和水質以及水中的水草等障礙物大有關系,水草多魚體色就發黃,但一些養殖鯽魚隻要在自然水域生活的時間久瞭,體色就會變瞭。

而且像一些工程鯽,本身就有點偏黃的,皮毛也很好,所以根據顏色和鱗片完整度沒辦法很好判斷出來。

有一個比較靠譜的辦法是看魚鰭,魚有胸鰭、腹鰭和尾鰭,我們隻要看胸鰭和腹鰭即可。野生鯽魚體型比較修長,魚鰭也比較長,一般來說胸鰭能夠碰到腹鰭就是野生鯽魚瞭。(碰不到也有可能是野生的,需要進入第二步繼續驗證)

註意:是胸鰭的末端碰到腹鰭的根部就行,下面我放兩張圖,大傢一看便知,圖一就是野生魚。

第二招:摸鱗片

以前我們都是數鱗片,魚有側線大傢都應該知道,數鱗片就是數側線上的鱗片(鱗片帶一個小黑點),從靠近頭部的側線鱗片開始數,一直數到尾部,隻要帶點的鱗片都算上,一般28片左右就是野生的土鯽魚。

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不是所有的野生土鯽都是28片,所以一般允許有誤差,誤差在1片左右,也就是27片或者29片都算野生土鯽魚,但超過30片就不是瞭,超出越多土鯽魚的概率越低,像工程鯽多半是32、33片。

這個方法現在還可以用,但不能成為唯一的標準。

除瞭數鱗片還有一個方法是“摸鱗片”,主要是摸兩個胸鰭之間的鱗片(如下圖所示),如果摸上去比較平滑、比較軟,那就是養殖的,反之如果摸上去比較粗糙、非常堅硬,包括刮鱗的時候這塊地方的鱗片很難刮下來那就是野生的無疑瞭。

原因很簡單,自然水域環境比較復雜,有亂石、有樹枝、有雜草,魚在這樣的環境下覓食,鱗片長期和硬物摩擦自然就比較堅硬。而養殖魚生活的環境比較單一,食物多,並且養殖塘多投餵浮水飼料,魚形成擡頭進食的習慣,所以下巴附近的鱗片不會和水底以及堅硬物體摩擦,鱗片肯定就沒那麼硬。

第三招:看魚的體型

野生土鯽魚體型整體來說偏小、並且看上去比較修長,很苗條,比如背部不會高高隆起、肚子也不會很大。

養殖鯽魚的話整體偏大、偏肥,尤其是肚子多半是圓鼓鼓的,有一些品種背部還特別高,比如工程鯽、高背鯽等等,這種基本一眼能看出來。

再說說體型的事,鯽魚品種很多,但土鯽魚的體型是最小的同時生長也是最緩慢的。據說一年隻長二三兩肉(隻是據說,沒有驗證過),也就是說一條一斤重的野生土鯽需要長3~5年。

土鯽魚長得慢,再加上現在環境汙染、電打網捕,還有那麼多的釣魚人,所以大個體土鯽魚的數量是非常少的,平常釣個半斤的就算大半鯽瞭,釣到七八兩的算難得,一斤以上的很少見,二三斤的則是可遇不可求。

其他的品種比如銀鯽、白鯽、工程鯽體型大、長得也快,即使同樣生活在自然水域,它們長得也比土鯽魚快,尤其是工程鯽你釣個二三斤的很正常,我最大釣過四斤多的,但遠不是這種魚的極限。

最後說一下魚肉的口感

魚好不好主要看水質,水質好什麼品種的魚都好,水質不行就算野生土鯽也不好吃(有土腥味、柴油味)。

在同等水質下,好不好吃就看品種瞭,很明顯野生土鯽肯定是遙遙領先,吃一口就知道瞭,土鯽肉質緊實,味道鮮美,而其他品種的鯽魚雖然肉多但肉質鬆散、綿軟,而且容易碎,口感差、味道更不行。

關於如何判斷野生鯽魚的方法就寫到這裡,以上說的這些技巧要結合起來用才行,不能說100%準,但正確率應當在90%以上,如果大傢還有什麼好辦法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看到最後的朋友請點個贊點個關註吧。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