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釣魚全攻略:讀懂水溫溶氧變化規律,解鎖連竿窗口期!

夏季钓鱼,常常会遭遇一些棘手的状况。烈日高悬,表层水温迅速攀升,能达到30℃以上,而底层水温还维持在20 - 25℃,这样就形成了明显的水温分层现象。上层水因为温度高,密度相对较小,仿佛一层“热水盖”浮在水面,阻碍了上下水层间氧气的交换。

本文共計2204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9分鐘。

夏季釣魚,常常會遭遇一些棘手的狀況。烈日高懸,表層水溫迅速攀升,能達到30℃以上,而底層水溫還維持在20 - 25℃,這樣就形成瞭明顯的水溫分層現象。上層水因為溫度高,密度相對較小,仿佛一層“熱水蓋”浮在水面,阻礙瞭上下水層間氧氣的交換。

與此同時,底層淤泥裡的微生物大量分解有機物,消耗掉不少氧氣,致使鯽魚、鯉魚這些底棲魚類紛紛上浮尋找氧氣,這個時候要是堅持釣底,往往一整天都難有魚咬鉤。

雨前的悶熱期,情況更為嚴峻。天空烏雲密佈,地面熱量難以散發出去,水溫分層的情況癒發嚴重,水體溶氧量急劇下降,甚至會降到2mg/L以下,而正常情況下溶氧量需要在5mg/L以上才行。魚群因為缺氧,頻繁地在水面跳躍,甚至出現浮頭翻白的現象,這時候出釣,大概率會空手而歸。

不過,經驗豐富的釣魚人明白,一場雨或許就能讓局面大為改觀,關鍵就在於把握好降雨過程中四個階段魚情的變化。

降雨的第一階段是雨前悶熱,魚情此時相當糟糕。這個階段的特症比較明顯,沒有風,氣壓低於990hPa,偶爾能看到魚在水面跳躍。

從科學原理來講,此時水溫分層達到極致,上層30℃以上的熱水層厚度能有1 - 2米,底層溶氧量更是跌破1mg/L。魚群都聚集在水表10 - 30cm的地方吸氧,但高溫又讓它們食欲大減。

面對這種情況,要是繼續釣底肯定不行,改釣浮又很難抓住魚口。但要是此時伴有3 - 4級北風,就可以馬上使用長子線,長度在70cm左右,搭配大飛鉛的方法,釣中層的變溫層。

緊接著的第二階段,小雨初降,這可是開啟狂口模式的好時機。最佳的窗口期是從雨絲飄落開始,到大雨傾盆前1小時。在這個階段,發生瞭一些關鍵變化。首先是溶氧大幅增加,雨滴撞擊水面,就像天然的增氧機,溶氧量從2mg/L一下子躍升到6mg/L以上。

其次,水溫出現對流,低溫的雨水和表層熱水混合後下沈,帶動上層的溶氧向底層擴散。這樣一來,魚群也活躍起來,水溫降到25 - 28℃這個舒適的區間,魚從缺氧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開始瘋狂覓食。

在實戰中,釣點要選在淺灘的入水口,因為雨水會帶來食物,而且淺水區的對流更強烈。線組采用靈鈍結合的方式,比如調6釣3,也就是小跑鉛,既能抓住截口,又能兼顧底層。餌料中添加10%的輕麩,讓餌團在對流中緩緩飄落,刺激魚來咬餌。

第三階段,大雨傾盆的時候,魚群會退到深潭。判斷這個階段的信號是連續降雨超過1小時,水位上漲20cm以上。此時環境發生瞭變化,中上層水溫一下子下降5 - 8℃,魚群受到溫差的刺激,紛紛向深水處遷徙。淺灘的渾濁度也變得很高,透明度小於20cm,大魚的警惕性增強。

針對這些變化,釣點要改成深水區,比如從2米的位置改到4 - 5米的樺尖位。餌料換成大餌守釣,搓餌直徑1.5cm,再加上酒米,增強留魚的效果。抓魚口的時候,要留意陰漂信號,因為雨大,魚口比較輕,隻要浮漂有半目下頓就可以揚竿。

到瞭第四階段,暴雨後期,要警惕缺氧反轉的情況。如果看到水面出現大量泡沫,小魚瘋狂跳出水面,這就是危險信號。強降雨把底泥沖散,氨氮、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在全水層擴散,有機質分解又消耗大量氧氣,溶氧量從峰值急劇下降到3mg/L以下。

大魚因為缺氧閉口不食,隻有麥穗、鰟鮍等小體型魚還在掙紮覓食。遇到這種情況,可不能死守釣位,要立刻收竿,或者改釣雨尾,也就是停雨前10分鐘。

不同類型的降雨,魚情也有差異。雷陣雨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帶來爆護機會。它的優勢在於降雨集中,1小時內就能完成從悶熱到爆氧再到降溫的過程。黃金時段是雨停後的1 - 2小時,此時淺灘水溫回升最快。

釣法上可以采用七星漂搭配蚯蚓,在草邊30cm的淺水區作釣,抓住鯽魚搶食的窗口期。連綿雨則像是一場考驗耐心的持久戰,水溫緩慢下降,溶氧持續充足,但魚群進食不緊不慢。

關鍵在於釣變溫層,可以每天上午10點和下午4點測量水深溫差。如果溫差大於3℃,就釣中層,也就是水深的一半位置;如果溫差小於1℃,就釣底,用酒米搭配軟黏餌守大魚。

秋雨比較特殊,此時水溫從高溫向低溫過渡,魚開始為過冬儲備能量,進入貼膘模式。絕殺點是下雨前1天的悶熱期,用發酵玉米打窩,守鯉魚的最後一口。

在裝備方面,也需要根據雨季特點進行升級,註意5個實戰細節。浮漂選擇上,小雨時用1.5克的棗核漂,它翻身快,抓接口信號清晰;大雨時則換成3克的長腳漂,抗走水能力強,抓陰漂信號準確。

調漂時一律釣鈍,比如調4釣5,讓雙鉤躺底,這樣能過濾雨水帶來的幹擾信號。線組可以采用對流線組設計,子線長度增加20%,夏季從30cm延長到40cm,增加擺幅誘魚。使用飛鉛釣法時,鉛墜上推50cm,讓鉤餌能緩緩飄落通過中層。

餌料的味型要根據溶氧來決定,溶氧高的時候,像降雨第二階段,用清淡味的餌料加上狀態餌,比如20%的輕麩和10%的雪花粉;溶氧低的時候,比如第四階段,就用濃腥的餌料並添加蝦粉,刺激魚開口。

釣位選擇遵循兩動一靜原則,動的地方選入水口和洄灣處,這裡對流強,食物容易聚集;靜的地方選水草縫隙,大雨時魚會躲在水草裡避浪,雨停後就會遊出來覓食。

最後一定要牢記安全第一,雷雨天不釣,遠離金屬竿,防止遭受雷擊;漲水急流不釣,警惕泥石流,選擇高處的釣位;夜釣遇到大雨也不釣,因為能見度低,容易滑倒墜落。

很多釣手覺得下雨天就一定好釣魚,其實降雨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前10分鐘可能釣魚難度很大,後10分鐘魚口就變得很好。

真正厲害的釣手會實時判斷當前處於降雨的哪個階段。當溶氧量從2飆升到6的時候,馬上從釣浮改為釣底;當水溫差從5℃縮小到2℃時,果斷換上大餌守窩。

下次雨天出釣,可以帶著四個問題開啟釣程:現在降雨持續多久瞭?淺灘和深水區溫差是多少?水面的泡沫是魚星還是有機質?餌料霧化速度跟對流強度匹配嗎?

理解瞭降雨背後水溫、溶氧和魚群之間的關系,就會發現,每個雨滴都像是與魚交流的密碼,不是雨決定能不能釣到魚,而是讀懂雨的人,才能在釣魚時收獲滿滿。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