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不到魚我就打窩!魚不吃我就等!多難釣、多滑的魚也給你掏出來

釣魚我有絕招!必管用!釣不到魚就打窩。魚不吃就等著。

釣魚我有絕招!必管用!釣不到魚就打窩。魚不吃就等著。這兩句話可以說就是魚類的克星。不管是多難釣的魚,多麼滑的魚,看見你也頭疼。最終會命喪於你的魚鉤之上。我們總是喜歡看今天這個大師釣瞭多少魚,明天那個大師上魚的速度有多麼的快。對於普通的釣友來說,哪有這麼多的魚等著你去釣。大部分的環境還是水廣魚稀的,怎麼找到魚,並釣上來才是王道!好瞭,還是那句話,不是釣魚人也寫不出來,不是釣魚人你也看不懂。

直接上幹貨!就是愣懟!讓那些釣魚的科學傢無路可走。

在開始之前按照我們的老規矩先說一下釣魚的底層邏輯。其實釣魚就是一個不斷遵循魚習性的過程,誰也別吹那個牛。什麼這個釣法能夠迅速的把魚釣上來?那個餌料可以迅速的把魚誘過來,這都是噱頭。水底魚的密度高,窩子裡有魚,怎麼著都行。窩子裡沒魚,你怎麼著也不行。所以怎麼找到魚才是我們釣魚人的重點。尤其是水廣魚稀的野外環境,這就是釣位的威力。

而我們很多釣魚人十分的喜歡許願。那就是我不管這個水域魚的密度是多還是少,總之我就必須要達到爆護的效果。有許願的,必然有還願的,所以很多釣魚大師主播、廠傢、在上千塊乃至上萬的黑坑裡表演餌料的誘魚功能和留魚功能。在如此高密度的黑坑當中,當然它的效果是非凡的。於是很多釣魚人就把這些所謂的餌料和釣法硬生生的搬到瞭野釣和小票黑坑當中。後來他們經過自己多次的驗證發現好像沒什麼用。這根本就不是餌料的問題。

直接步入正題。

一、釣位是分白天和晚上!

釣位是分白天和晚上的。更是分季節的。他們是受安全感、氣溫和氧氣、食物等控製的。比如在夏季的中午,你使用短尺寸魚竿去釣岸邊,你絕對釣不到。因為太熱。可是到瞭晚上你使用短尺寸魚竿釣岸邊,有可能就會釣的非常好。其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到瞭晚上有夜色的保護。魚不再需要水草或者是遠方、深水來保護自己,他們可以更大膽的來到岸邊。而岸邊經過一整天的太陽輻射,溶氧量和食物都會明顯的優於深水區。所以在夏季白天要釣遠、深(這裡的深,魚並不在水底,而且離底)。晚上則需要釣淺水

所以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特定的區域內,很多地方是根本就沒有魚的,而此刻你無論使用哪個廠傢,哪個大師調配置的餌料,你都不可能釣到魚。當然抽小白條的例外。所以如果你是在白天釣魚,第一件事就是確定你所垂釣的這個小區域內適合魚當時生存。不知道怎麼尋找,可以去翻一翻我們以前的文章已經詳細的解說過瞭。

二、區域內有魚瞭,剩下的就是怎麼讓魚進窩!

首先給大傢說一下魚到底是怎麼進窩的?白天!它分為水溫高和水溫低。水溫高,魚的活性高,魚的巡遊範圍大。所以在水溫高的季節裡釣魚,大部分是魚在巡遊的過程當中發現瞭你的餌料。所以,魚的密度高,進窩就快。密度低,就慢!水溫低,魚的活性低,喜歡聚群,所以就必須要求你把窩料或者是餌料打在他們的附近。這就是冬季神餌為什麼被頻頻打臉的緣故?因為你根本就不可能把它誘過來。

晚上!晚上不管是寒冷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季,魚都有靠邊巡遊的習慣。所以在晚上幾乎沒有哪個窩子是不發窩的。很多釣魚人認為寒冷的冬季魚隻會生活在深水裡。其實不是這樣的,這個也不用犟,敢說就敢保你。

那麼我們既然知道瞭魚是怎麼進窩的?那麼也就把我們的第一個問題解決掉瞭。那就是隻要沒有魚,我就打窩子。而這個打窩子並不是體現在你多使用餌料打窩。這個是最錯誤的一個說法。你打的越多反而會讓你上魚越慢。沒有魚就打窩子,正確的理解是,隻要我的窩點裡沒有魚,那麼我就讓我的餌料在水中的時間延長。即使白天沒有魚進窩,到瞭晚上一定會有魚進窩。或者是今天沒有魚進窩,明天,後天一定會有魚進窩。總之這個魚隻要在這個水域內巡遊,它早晚會找到我們的物料。即使魚的密度再低,最終他也會找到,隻不過是時間增長瞭而已。

三、窩子裡有魚不吃餌料,那就等著。

魚不可能一天24小時都處於吃餌的狀態。因為水是不斷受到外界因素影響的,水發生瞭變化,魚自然而然也就發生瞭變化。比如夏季的晴天、春季的晴天等等,但凡是比較晴朗的天氣,那麼就會產生水溫分層現象。那麼這個時候同樣是分水溫高和水溫低的區別。水溫高的時候,魚會選擇離底的狀態。因為上邊太熱,下邊缺氧,所以他是離地的!而水溫低的時候呢?魚會起伏到水面或者是去淺水區。因為此時上層水的溫度更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春季經常看到。魚上浮到表面曬太陽的原因。魚去淺水區覓食的原因。都是氣溫和氧氣決定著的。

所以不管是哪個季節隻要窩子裡有魚不吃,那麼就等著,總有一個時間段內他會瘋狂的吃餌料的。就比如在寒冷的冬季。用水下攝像頭觀測,一直要等到淩晨3點的時候,魚才徹底的下底覓食。會在短暫的一、兩個小時之內窩料被迅速吃光。而到瞭夏季呢?早上的窗口期我們就不說瞭。晚上在太陽落山以後,人稍微感覺到涼爽的時候,魚就會下到淺層。淺水區去大吃特吃。而到瞭最熱的時間段。有可能在夏季的雨要等到晚上9:00以後才會下地去吃餌料。

聰明的釣魚人可以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能夠達到在準確的時間去釣魚。不必要一天24小時都死守在那裡,就比如我們現在這個季節夏季。在七月份以前。或者說是在你當地晚上太陽消失以後,的一、兩個小時之內,你迅速的就能感覺到涼爽的季節裡。淺水區前半夜是你比較好釣魚的時間段。而到瞭七月份以後,太陽消失以後還是悶熱的難受,在屋裡坐著還要開空調的季節。你就要移到9:00以後,甚至是十一、二點鐘以後。而白天則需要起的更早。釣天蒙蒙亮,一直到太陽能夠直射水面,也就是大概9:00以後停止。具體的原因我們上邊已經說過瞭,就是因為水溫分層現象導致的。

四、魚到瞭吃餌的時間瞭,把魚鉤凸顯出來!

魚進窩瞭,也在大量的覓食窩料。按正常的道理來說,應該是我們的上魚高峰期瞭吧?可事實恰恰相反。相信很多釣魚人用水壓攝像頭觀測過水中有大量魚的時候,魚隻悶頭吃窩料,上鉤率並不高,這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把魚鉤凸顯出來。沒有讓魚鉤首先成為魚攻擊的目標。

那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通過控製打窩量來完成,也可以通過釣法上來完成,我們先來說通過打窩量來完成。如果你所垂釣的目標魚是鯽魚和鯉魚為主要目標,那麼我們更推薦你使用散炮。雖然在野外情況下使用散炮會遭到小雜魚的攻擊。但是請不要忘記小雜魚也是大魚進窩之前的先頭兵。不管你打的是散炮還是玉米,最終他們首先都要受到小雜魚的啃食。不要以為玉米不招小雜魚。打下去的玉米也會被小雜魚把表面的油脂碎屑啃食完以後,小雜魚吃不掉才會放棄。

可以說沒有小雜魚也就沒有大魚來,所以用散炮控製我們的打窩量是比較明確的一個方法,隻要我們的窩子裡出現瞭目標魚,就可以及時的停止散炮或者是減少散炮的頻率,讓魚在窩子裡轉著,沒有東西吃,自然也就吃魚鉤瞭。水底吃的東西越少,你上魚的速度越快。我們很多釣魚人,七、八個大球得有四五斤窩料扔到水裡,這個時候即使魚來瞭,你也不知道。

釣法上的選擇,就比如我們的逗釣。這個就不過多解釋瞭,真正的釣魚人誰都會。這裡我們著重說一下,最不推薦的就是打完窩子之後,想靠魚鉤上的餌料更為香甜,價格更高,去引誘魚去吃我們的魚鉤,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首先,魚類天生就喜歡吃散落的食物,因為散落意味著安全。同時現如今的窩料質量都非常的好,把能添加的都添加進去瞭。所以在魚的面前幾乎是分辨不出哪個是比較好吃的,那個是比較不好吃的,對於他來說都是美味。

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關於閾值的問題。就是當我們的窩料或者是餌料當中添加劑過量達到魚的上限之後,會給魚造成混亂,那就是魚感覺到哪裡哪裡都是吃的,不知道從何下手。

最後跟大傢說一句話,釣魚是需要自己去實踐總結的,誰也不可能靠一個視頻,一篇文章就把釣魚學會瞭,就比如我們上邊說的魚確切的吃餌時間。誰也沒釣過你們傢門前的大河,誰也不知道你當地的氣溫和水溫。隻有讓自己實踐,用筆記本記下來。每年這個季節多深?幾點,魚大概範圍在哪裡?明年你就不用再上網看到底怎麼釣魚瞭,所以釣魚是個經驗性的問題。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