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才二三米,一個連竿一個沒口,親身經歷告訴你答案

和一位釣友聊天,聊著聊著他突然問瞭一個問題:小飛,你有沒有過兩個人坐的很近一個連竿一個沒口的經歷?
我:當然遇到過,而且不止一次,這種情況很常見。
接著,釣友問瞭一個更犀利的問題:那你是連竿的那個還是停口的那個?
我:有的時候我是連竿那個,有的時候是停口那個。

和一位釣友聊天,聊著聊著他突然問瞭一個問題:小飛,你有沒有過兩個人坐的很近一個連竿一個沒口的經歷?

我:當然遇到過,而且不止一次,這種情況很常見。

接著,釣友問瞭一個更犀利的問題:那你是連竿的那個還是停口的那個?

我:有的時候我是連竿那個,有的時候是停口那個。一般來說在野釣中,我不會是停口的那個。

我不知道大傢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如果有過,並且你找不到原因、想不出對策,那麼這篇文章或許能給你答案。

相隔不過數米,一人連竿一人停口,大多數人首先懷疑的是餌料

如果你有過這種經歷,應該會認同我說的。我經歷過、也見過,很多人釣不著魚,第一件事就是懷疑餌料,尤其是左右兩邊上魚就他沒口時,他要麼不做聲、不調整,如果開口肯定先問兩邊的釣友用的什麼餌料。

餌料有影響,但正常情況下影響不大,可以說不是主要的。

什麼叫正常情況?就是你用商品餌,我也用商品餌的情況下。不正常的情況比如冬天,你用商品餌,我用蟲餌,完全就不是同一個類型的餌料,那差距大也是正常的。

我始終覺得,野生魚、尤其是小個體的野生魚,對食物是沒那麼挑剔的,最怕是它們不進窩,隻要進窩,不至於光吃一個人的餌。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釣況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原因一是作釣時長不同

誰來的早、誰打窩早,那麼先上魚、釣的好沒什麼奇怪的。

有人可能疑惑:他是比我下桿早,可是在我下桿之前他一條也沒釣到甚至連口都沒有,那我倆不相當於在同一起跑線上嗎?

如果僅僅是看魚獲,那兩個人都沒上魚確實是在同一起跑線,但在實際作釣中不能僅憑魚獲就輕易下結論。

魚不是一看到窩料就馬上進窩吃的,它有個試探過程,隻是魚種不同、體型不同試探的時間不一樣。

他先下竿,窩料早已入水,雖然沒上魚,可是不代表窩子裡沒魚,也許窩子裡已經有魚瞭,前面隻是在試探,如果魚感到安全隨時可能開口,也許下一桿就能上魚。

而你的窩子裡是沒魚的,所以打下窩料以後先得等魚進窩,進瞭窩以後還得等它們消除警惕。

這還是理想狀態,實際上會怎麼樣呢?魚從遠處遊過來看見兩個地方都有食物,人傢的窩子裡都是魚,而你的窩子裡沒魚,那不用想肯定也是優先跑去隔壁吃,畢竟那裡有那麼多同類在,安全!

原因二:地形、水深的微弱差距,就可能造成釣況大不相同

兩個人同時下桿,坐的也很近,怎麼也會出現一個連竿、一個沒口的情況呢?這就要說到釣位差異瞭,釣位對於釣魚來說可以說是除資源、天氣外最重要的東西瞭。

而資源、天氣對於在同一天、同一水域作釣的人來說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釣位的重要性排在瞭第一!

你別看兩個人坐的很近,才相隔幾米,以為釣位就差不多,實際上就算是肩並肩坐也是有區別的。這個區別不僅僅來自水裡的地形、障礙物,還包括瞭水深!

比如說你用4.5,人傢用5.4,5.4米釣的更遠,也許水就更深點。

我以前遇到過一個事,和朋友一起出去野釣鯽魚,兩個人才隔瞭五六米,使用的裝備、餌料都一樣,甚至連魚竿也是一樣長的,可是他的魚口就是比我的好,咔咔一直連竿。我倒不是說完全沒口,隻是釣的比他少多瞭。

開始我百思不得其解,後面突然想到是不是水深有問題,於是就問他那邊有多深,朋友回答兩米左右。這一說我更疑惑瞭,因為我也是2米左右。

後面我實在羨慕,就拿著魚竿去蹭窩,走到邊上他剛好起竿,就順勢把魚竿伸過去,根據浮漂的位置看一下水深差別。結果發現他的位置比我那邊深一浮漂(三十多公分)左右,他大概是2米多一點點,我這邊是一米七八,兩人都說兩米左右倒也沒毛病。

後面我還發現一個事,他的窩點剛好是一個深坑,周圍一圈的水深都在一米七八的樣子。可能那會兒天氣比較冷,魚就躲在這種坑裡吧。

後面我又去這個釣點幾次,發現大多數時候都是朋友這個位置出魚更好些。

原因三:釣法

釣法這個東西很抽象,準確地說應該是很籠統。那我舉例子說具體一點吧,比如說釣鯽魚,釣鯽魚大傢都知道要抽頻率對吧?但這裡面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

頻率快誘魚就快,在資源比較好的情況下不僅誘魚快、誘的還多。窩子裡魚多、口多,那麼你自然而然就會加快拋竿節奏,而你加快節奏、餌料投餵量變大、霧化也好,魚就越來越多,形成良性循環。

反之,沒口的時候大傢都喜歡等,可是你越等就越沒口,而越沒口就越等,故形成惡性循環。一個人作釣還好,如果隔壁還有人,人傢窩子裡有魚、頻率又快,那麼有魚過來也是優先選擇去魚多的地方。

這一點在野釣可能不怎麼常見,因為野釣資源不行,而且大多數人也都是守釣為主,況且還有小魚鬧窩頻率也快不起來。

但黑坑就不一樣瞭,黑坑一旦出現一個人口好一個人口差的情況,如果口差的那個人頻率跟不上,那麼口隻會越來越差,直到停口。我相信有玩過黑坑的都懂我在說什麼。

原因四:窩料及打窩方法

窩料主要得註意種類和投餵量,在釣小魚的時候可能不太明顯,因為釣小魚抽頻率,餌料才是誘魚的關鍵。但釣大魚大傢都是以守為主,所以窩料就成瞭誘魚聚魚的關鍵。

釣個體大的魚盡量不要用奇奇怪怪的味道,首先窩料要足夠耐泡,別大魚還沒進窩,就被小魚吃完瞭、被水流沖刷幹凈瞭。

其次,味型要低調,純糧食本味就行,或者是酵香味。

第三,不要一味地打重窩,尤其是作釣時間不長、水廣魚稀的情況下,打重窩反而會降低作釣效率,你想想偶爾有個一二條魚路過,如果它們光吃窩料就飽瞭,誰還咬鉤。

這方面就不展開說瞭,否則沒完沒瞭,總之我覺得窩料的重要性是在餌料之上的,如果大傢想懷疑餌料不對,在那之前還是先想想窩料有沒有問題吧。

最後來說說為什麼我在野釣中很少是停口的那個

文章開頭釣友的第二個問題,問我是屬於連竿的還是屬於停口的。我回答有時候是連竿的,有時候是停口的,並補充在野釣中我一般不會是停口的那個。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不喜歡擠人堆裡釣魚,就算是去的早擁有優先選擇釣位的權利,也很少去那種平時人很多的地方。如果去的晚,那就更不會挨著別人下桿瞭(有蹭窩嫌疑)。

那要是我先下桿,別人選擇坐我旁邊怎麼辦?那是沒辦法的事,但就像我前面說的,誰先下桿、先打窩,通常都會比較有優勢,所以很少被別人打閉口。要是不幸被後來者居上,我也肯定會快速調整釣法。

有沒有被後來者居上,且通過調整還釣不過人傢的情況?有,不過碰到這種情況我一般就是找個借口開遛瞭,常用的借口:傢裡有點事,得提前收竿瞭~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