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釣選位翻車實錄:白天爆護的釣位,晚上竟成“空軍基地”?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午后,阳光还带着几分炽热,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到了钓场。径直走向白天斩获颇丰的库冠,递上一支烟,和他商量好夜里接着用他的钓位。看着他鱼护里沉甸甸的鱼获,心中满是憧憬,幻想着明天一早自己也能如他这般满载而归。然而,现实却给了我

本文共計1588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7分鐘。

#認證作者激勵計劃#午後,陽光還帶著幾分熾熱,我便迫不及待地趕到瞭釣場。徑直走向白天斬獲頗豐的庫冠,遞上一支煙,和他商量好夜裡接著用他的釣位。看著他魚護裡沈甸甸的魚獲,心中滿是憧憬,幻想著明天一早自己也能如他這般滿載而歸。

然而,現實卻給瞭我沈重一擊。從傍晚一直堅守到淩晨一點,那浮漂仿佛陷入沈睡,始終未動分毫。而隔壁新來的小夥,選擇瞭白天魚獲寥寥的淺灘區域,竟每隔半小時左右就能釣上一條鯉魚。這次經歷讓我深切領悟到:白天與夜晚,魚的活動規律截然不同,宛如兩撥“上班時間”各異的“上班族”。接下來,就和大傢仔細聊聊夜釣選位那些門道。

魚有著自己獨特的“生物鐘”,並非整日固守一地,其“搬傢”能力遠超想象。記得去年夏天,我借助水下攝像頭觀察鯽魚群的活動軌跡,發現白天它們大多聚集在3米深的水區,可當太陽落山後,便紛紛遊至1米深的淺灘啃食水草。

究其原因,白天水溫偏高,水中溶氧量較低,深水區相對涼爽;而夜晚來臨,淺水散熱迅速,溶氧量回升,加之不時有昆蟲落水,對魚而言,恰似下夜班後奔赴大排檔,自然會直奔淺水區覓食。

不過,後半夜淺水區溫度降至25℃左右時,魚又會遊回約2米深的區域。這裡有個小竅門,準備一個電子測溫儀,在釣點四周測量,選擇溫度最低的地方下竿。

水草區的情況亦是如此。白天,水草區氧氣充裕、食物豐富,堪稱天然魚窩。但夜幕降臨,水草呼吸消耗氧氣,這裡反而成瞭“低氧密室”。有次在野塘夜釣,我執著於白天上魚的水草洞,結果餌料全被蝦吃光,一無所獲。

後來換到亮水區的草邊,很快就連竿上魚。所以夜釣選水草區,應挑選稀疏的明草帶,或者直接釣草區外圍2米處。

洄水灣同樣白天和夜晚大不相同。白天,洄水灣匯聚眾多漂浮物,吸引魚前來享用“自助餐”。夜晚水流變緩,大魚會退回灣子深處的樺尖位置。

我曾在白天於灣子凹位釣到不少鯽魚,夜裡換到凸出的尖角,瞬間遭遇大鯉魚。實戰經驗是,帶上兩根魚竿,4.5米的守灣子,7.2米的釣尖角,哪邊先有魚咬鉤就主攻哪邊。

橋墩下也是個典型例子。白天魚在橋墩陰影處躲避陽光,夜晚則鐘情於橋墩外側的流水區。去年在七裡河夜釣,橋洞下毫無動靜,我將釣餌往外5米拋至流水交界處,竟連續釣上三條鯉魚。這裡的竅門是,借助夜光漂觀察水流走向,尋找帶有輕微漩渦的“交界線”,那是夜魚喜愛聚集的“高速服務區”。

夜釣選位,溫度、光線和安全感是三個關鍵要素。溫度方面,溫度差比水深更關鍵,夏季夜釣切莫隻盯著深水。曾實測,晚上8點,淺灘水溫28℃,深水區31℃,魚自然會選擇涼快的淺灘。後半夜淺灘降溫到25℃,魚又會遊回2米左右深度。用電子測溫儀測量釣點各處溫度,選擇低溫區域下竿即可。

光線對夜釣影響重大,卻是把雙刃劍。不少人覺得夜釣燈能聚魚,實則太亮反而壞事。上周在養殖塘,朋友用強光藍燈照射窩子,結果隻釣到白條。我改用弱光打在右側1米處,讓主釣區保持昏暗,接連釣上3條大鯉魚。

這裡有個規律,月光充足的夜晚,選擇背光面;漆黑之夜,可在釣點斜後方點一盞小燈吸引昆蟲,間接誘魚。

夜晚魚更為警惕,安全感對其開口吃食影響極大。有回我在光禿禿的水泥岸夜釣,腳步聲驚得魚躍出水面。後來換到有蘆葦的土坡,刻意放輕腳步、輕柔放置魚竿,放置感覺魚咬鉤更為實在。因此,夜釣要註重細節,穿軟底鞋、用矽膠竿架、手機靜音,這些細節有時比餌料還關鍵。

極端情況下也有撿漏秘籍。暴雨後夜釣,上周暴雨,白天出魚的入水口全是黃泥湯。晚上9點前往,發現水流變緩處有魚翻花。用腥味顆粒打窩,釣離底20公分位置,釣到7條鯰魚。渾水夜釣要尋找水流緩沖帶,魚會在此“排隊洗腮”。

低溫天氣夜釣同樣有講究,早春夜釣別死守深水。今年四月在水庫,4米深水區毫無動靜,我換到北岸1.5米淺灘,因水下有溫泉排水口,釣到瞭板鯽。

總之,夜釣選位如同談戀愛,白天適宜的位置,夜晚未必合魚“胃口”。死守白天爆護釣位,恰似在早餐店等宵夜,難有收獲。

今晚不妨一試:帶上頭燈沿岸邊行走,觀察哪片水面有魚翻花或冒泡,在該處撒兩把酒米打窩。若半小時無魚咬鉤,果斷換地,畢竟夜釣黃金時間十分寶貴。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2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