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釣大反轉!淩晨死守空軍,7點淺灘狂拉15斤,秘密全在這!

凌晨四点,四周还被黑暗笼罩着,我静静地蹲在野河的芦苇荡边。眼前的水面平静极了,就像一面镜子,没有丝毫涟漪。隔壁的钓友老张嘴里叼着烟,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真奇怪啊!去年这个时候来钓鱼,连杆钓到手软,今天却连白条都不见踪影。

本文共計1419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淩晨四點,四周還被黑暗籠罩著,我靜靜地蹲在野河的蘆葦蕩邊。眼前的水面平靜極瞭,就像一面鏡子,沒有絲毫漣漪。

隔壁的釣友老張嘴裡叼著煙,無奈地嘆瞭口氣說道:“真奇怪啊!去年這個時候來釣魚,連桿釣到手軟,今天卻連白條都不見蹤影。” 他的這番話如同一道閃電,瞬間讓我意識到:夏天魚的進食時間,或許已經悄然改變瞭。

回想十年前,師傅傳授給我“夏釣早晚”的經驗,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這個方法確實很有效。不過,去年在華陽湖夜釣時,當地一位釣友的話給瞭我新的啟發,他說:“現在這魚啊,吃早飯都得看水溫咯!”這讓我明白,魚的習性會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

經過實際測試,我發現水溫對魚的活躍時間影響很大。當水溫在25℃以下時,魚一般在淩晨4 - 6點比較活躍,這與傳統認知一致。但要是水溫超過28℃,魚群的進食高峰就會推遲到天亮後的1小時。

比如說,要是5點日出,那麼6 - 7點才是它們集中進食的窗口期。就像上周,我在同一個釣點做瞭對比。4點30分就下竿,結果收獲寥寥,隻釣到3條小鯽魚;到瞭6點,我換到淺灘,情況大為不同,竟然接連釣到7條半斤重的鯽魚。

究其原因,是淩晨水溫驟降,魚要等陽光把淺水區曬暖和瞭,才願意靠近覓食。

上個月在一水庫釣魚時,我看到有釣友沒有守著深水區,而是把釣箱搬到瞭幾個特別的地方。

第一個地方是閘口上遊20米的緩流帶,這裡水深大概1.5米。釣友一邊說著“別看水流急,水底可有暗坎呢!”一邊就釣上瞭一條三斤重的鯉魚。原來急流會把食物沖積到這個位置,魚群借著晨光來此尋找食物。

第二個地方是水葫蘆邊緣的“月牙彎”。釣友用長竿斜著把餌送到水葫蘆與明水的交界處,掛上蘆葦芯,將魚鉤放在離水底10公分的位置,專門釣那些清晨出來遊動、警惕性較低的鯽魚。

還有倒影區的暗角。上周在橋下,我發現橋體陰影與陽光照射區的交界處,翹嘴頻繁炸水。我見狀趕緊改用亮片,貼著陰影邊緣拋投,結果半小時就釣到瞭5條翹嘴。

夏季晨釣,餌料的選擇和使用十分關鍵,要做到“三要三不要”。

首先要做到腥中帶甜。前天我把發酵玉米粒和腥味顆粒按照3 : 1的比例混合,在淺灘連續釣到4條鯉魚。因為高溫時期,魚更需要碳水化合物來補充能量。

其次要動態誘魚。昨天早上6點,我把搓餌換成拉餌帶散炮,抽竿頻率從5分鐘一竿提高到2分鐘一竿,很快就吸引瞭魚群搶食。這種動態誘魚的方式,能讓餌料在水中更具吸引力。

還要追著溶氧走。要是發現岸邊有冒泡的地方,就撒上一把用小米加維生素B2製成的增氧型窩料。大約半小時後下竿,通常就能看到魚咬鉤。

同時,有些餌料和方法要避免。在夏季清晨,魚對動物蛋白需求高,純香型餌料很難吸引它們,所以要慎用。另外,清晨魚群分佈較分散,別死守重窩,建議多打2 - 3個輕窩,輪流垂釣,這樣更容易找到魚群。

除非專門釣大魚,否則大顆粒玉米不太適合,相比之下,小麥粒更受小魚喜愛,誘魚效果可能更好。

上個月在一個野塘釣魚,7點我正準備收拾裝備,突然看到水面翻起大片魚星。我趕忙重新下竿,沒想到竟然連桿釣到11條鯽魚。原來魚群要在陽光直射淺水1小時後,才會大規模進食。

現在我總結出一份晨釣時間表。4點30分到5點,先尋找魚道,打下試探性窩子,瞭解魚情。5點30分到6點30分,主攻深淺水交界處,這個時間段魚可能在深淺水之間遊動覓食。7點到8點30分,轉戰淺灘或有障礙物的區域,這時陽光照射,淺水區升溫,魚會到這裡尋找食物。

跟大傢說句心裡話,上周日我和張約好一起去釣魚,他非要淩晨三點就去占位置,結果白白餵瞭一早上蚊子。我7點才慢悠悠到釣點,專挑被太陽曬得暖和的淺水區,用“搖三搖蘸酒米”的釣法,最後釣到瞭15斤魚。

兄弟們記住,魚吃早飯也會考慮“餐桌溫度”,學會用腳底板試試水溫,有時候這比看鐘表判斷時間還靠譜,這樣才能更好地摸準魚的習性,提高釣魚收獲。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3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