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以後野釣,基本告別瞭鯽魚

清明之后,鲫鱼可遇不可求了。鲫鱼是冷水鱼,怕热不怕冷,清明后浅水水温逐步抬高,此时它们又回到了手竿够不着深远处,就像六月的黄尾鱼,除了海竿远抛作钓,此后基本杳无音讯。

本文共計346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2分鐘。

同樣的釣點,同樣的釣法,一時節遇到一種魚。清明之後,鯽魚可遇不可求瞭。

盡管野釣的鐵律是,哪種魚多,釣獲的可能性就高。但在一些魚資源豐富的水域,魚情特症非常明顯,釣過幾年魚的都知道,緊接而來的便是:

四月的黃尾、五月的鯉魚、六月的翹嘴、七月的鰱鳙、八月的草魚、九月的紅尾等等。

氣溫穩中有升,水溫不冷不熱,按說所有魚種都開口覓食瞭,但晚春至端午唯有黃尾魚最愛咬鉤,“暴護”的幾率大,鯽魚不知所蹤,其他魚種也都釣不多。

這個其中起關鍵作用的無疑是水溫的影響,當水溫(水底溫度)攀升至一定數值後,達到對應魚種的最佳覓食溫度,這種魚就格外好釣。

鯽魚是冷水魚,怕熱不怕冷,清明後淺水水溫逐步擡高,此時它們又回到瞭手竿夠不著深遠處,就像六月的黃尾魚,除瞭海竿遠拋作釣,此後基本杳無音訊。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el/3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