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釣友手竿博大鯉五大心法,含基礎餌配方,大彎弓就在今夏!

在靠近岸边的浮萍底下,时不时“咕嘟咕嘟”冒起一串串的气泡,有经验的钓友一看就知道,这多半是鲤鱼在底下翻泥找食。这家伙聪明、谨慎,带着点难以言说的傲慢,不知磨碎了多少钓手的耐心。想用手竿,在那些野河、水库把它们请上岸,真不是件容易事。硬碰硬多

本文共計2847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12分鐘。

在靠近岸邊的浮萍底下,時不時“咕嘟咕嘟”冒起一串串的氣泡,有經驗的釣友一看就知道,這多半是鯉魚在底下翻泥找食。這傢夥聰明、謹慎,帶著點難以言說的傲慢,不知磨碎瞭多少釣手的耐心。想用手竿,在那些野河、水庫把它們請上岸,真不是件容易事。硬碰硬多半是線斷竿折的結局。得懂它,順著它的性子來,或者說,找到它不得不咬鉤的那個“點”。下面老釣友悠漁樂好就給大傢一一道來!

首先得找到它常待的“老窩子”。鯉魚,尤其是大鯉魚,其實挺“宅”的,活動範圍相對固定。它們偏愛那些有安全感、有食物來源的地方。老河道的拐彎內側,水流常年沖刷,往往形成一道深深的溝槽,水深如果能有個兩米五以上,底下是厚厚的軟泥,積年累月沈澱下來的草籽、腐殖質,對鯉魚來說就是天然的糧倉。

還有那些倒在水裡的樹,年深日久,樹根盤根錯節地泡在水下,形成瞭絕佳的隱蔽所,既能躲開天敵(比如水獺、大魚),腐朽的樹皮又能滋生小蟲微生物,簡直是自帶食堂的豪華套房。再有就是水位上漲時淹沒的舊田埂、莊稼地邊緣,殘留的玉米茬、花生藤,吸引著蚯蚓、昆蟲,自然也就成瞭鯉魚巡遊覓食的“黃金走廊”。

怎麼判斷這地方真有貨?除瞭看氣泡(那種細密、成片、上升緩慢破滅的,大概率是鯉魚拱泥),不妨在清晨或黃昏,安靜地蹲守觀察一會兒,水面下的動靜往往比水面上的更真實。有時候,選對瞭一個釣位,成功就已經過半瞭。

找到瞭地方,接下來就是“請君入甕”,也就是做窩。打窩子這事,講究的是個“滲透”,是個“時間差”。想想看,你突然在鯉魚傢門口倒一大桶香噴噴的吃的,它第一反應是啥?恐怕是警惕和回避,而不是歡天喜地跑過來開吃。

明智的做法是,比如在頭一天的傍晚,選好釣點,輕輕投下一些基礎窩料——老壇發酵玉米混合著麥粒,再加點敲碎的螺螄肉就很不錯。量不用大,三五百克足矣。讓它靜靜地在水底過夜。

這一夜,在厭氧的環境裡,窩料會悄悄發生變化,產生一種淡淡的、帶著酒香的微酸氣息。這種味道,對鯉魚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它比剛打下去的新鮮窩料更具穿透力,也更“自然”,仿佛就是水底自然發酵產生的食物源。

等到第二天天蒙蒙亮,你悄悄來到釣位,再補上那麼一小把——同樣是用發酵過的麥粒或者玉米——輕輕撒下去,模擬自然環境中果實、種子落水的場景。這種“細水長流”的餵食方式,能極大降低鯉魚的戒心,讓它覺得這裡安全、有吃的,可以放心逗留。

這裡有個坑得避開:千萬別圖省事用那些霧化特別快的商品粉餌直接打大窩!那玩意兒入水就散開一片白霧,招來的首先是成群結隊、鬧騰無比的白條、小雜魚。它們在窩子裡竄來竄去,噼裡啪啦,動靜大得能把謹慎的鯉魚直接嚇跑,窩子反而廢瞭。

窩子做好瞭,鯉魚也誘來瞭,能不能把它釣上來,就看你手裡那根竿、那套線組能不能接得住它的第一波亡命沖刺瞭。鯉魚的爆發力,尤其是在中鉤瞬間感受到劇痛和驚恐時的那股子蠻勁,是出瞭名的。

線組設計,核心在於“化解”而非“硬扛”。主線和子線的搭配,比如2.5號主線配1.5號子線(尼龍線),利用尼龍線本身的延展性,能在鯉魚猛沖時像橡皮筋一樣拉長,吸收掉一部分沖擊力,大大降低瞭斷線的風險。

鉤子的選擇也有講究,像千又5號這樣的鉤型,鉤門寬,鉤條粗細適中,最關鍵的是鉤尖微微向內彎曲。這種設計,一旦刺入魚嘴,就像倒刺一樣,不容易脫鉤,鯉魚越是掙紮,鉤子反而紮得越深越牢。

看漂相也是門學問。調漂方法很多,比如常見的調五釣三。鯉魚吃餌狡猾,尤其是大鯉魚,它不會一口吞下,常常是先試探性地嘬一口,這時候浮漂可能隻是輕微地抖動半目或者一目,別急!這不是真實的入口信號,貿然提竿多半是空槍或者掛到一點嘴皮。

真正的入口信號,往往是浮漂出現一個比較沈穩、勻速的下沈過程,下沈個一兩目甚至更多,然後會有一個短暫的停頓——就像它把餌嘬進嘴裡,合上嘴,停瞭一下。這時候提竿,中魚率才高。

還有個子線長度的小經驗:太長容易纏繞打結,太短又失去瞭靈敏性,可能錯過輕微的吃口。25厘米左右,或許是個值得嘗試的折中點,能讓雙鉤比較自然地平躺在水底淤泥上。

當然,鯉魚能不能咬鉤,餌料是繞不開的關鍵。這麼多年下來,自己也摸索、也借鑒,有個基礎配方感覺適應性比較廣,效果也還算穩定,分享出來供大傢參考:

螺鯉2號占大概四成左右;超誘占兩成,托底增香;雪花粉加一成半,主要作用是減輕餌料整體比重,讓餌團入水後狀態更蓬鬆自然;酒泡小米(或者碎米)也加一成半,這是留魚的核心,小米粒沈在窩點,鯉魚一時半會兒吃不完,會圍著轉悠。

最後加一成黏粉,讓餌團有一定附鉤性,不至於被水流輕易沖散或者被小魚幾下就嘬沒瞭。餌水比大概1:0.7,開好後靜置個三五分鐘,再輕輕揉捏成團。狀態以軟黏適中,捏得上鉤,拋投不易脫落為準。

這個基礎方,在大多數自然水域,水溫不是特別極端的情況下,效果都還行。但鯉魚也“挑食”,環境變瞭,餌也得跟著變變:

夏天水溫高,水體容易富營養化發綠發黑,味道重。這種水裡,基礎方可以加點果味,比如菠蘿香精,不用多,一點點(5%以內)就夠,目的是利用果酸的清新,一定程度上遮蓋掉水體的異味,同時刺激下魚的食欲。

剛下過大雨,水渾時,鯉魚的視覺受到很大影響,主要靠嗅覺和觸覺找食。這時基礎方裡可以大膽加入更濃烈的腥味,比如蚯蚓膏(10%左右),強化味道在水中的擴散能力,讓魚更容易聞到。

在被反復釣放的老塘,或者魚密度低、吃口非常謹慎的水域,魚變得極其狡猾(我們稱之為“滑口”)。對付這種魚,基礎方裡可以摻入三成左右的蒸熟紅薯泥(註意是泥,不是塊)。紅薯那股天然的、溫潤的甜香味,對滑鯉似乎有種特別的吸引力,能降低它們的警惕性,促使其開口。當然,這也隻是經驗之談,效果因人因地而異。

最後,也是最激動人心也最容易功虧一簣的一環——中魚後的遛魚。那根手竿彎成滿弓,魚線嗡嗡作響的時刻,考驗的是技術和心態。刺魚那一下,手腕發力,短促有力即可,刺中後,第一時間把竿子放低,甚至把竿梢插進水裡!這個動作非常關鍵,能利用水的阻力,極大地緩沖鯉魚那標志性的、狂暴的第一波沖刺,很多切線跑魚就發生在這最初幾秒。

當魚開始發力外沖,別傻站著和它拔河,試著把竿子向左右兩側倒(我們叫“倒竿”或“側牽”),改變它的逃竄方向,迫使它轉彎。魚在水裡轉彎,消耗的體力比直線沖刺大得多。

遛魚過程中,手上要始終帶著勁,讓魚線保持繃緊狀態,但又不能把竿子弓得太死,弓死瞭沒有緩沖餘地,容易斷線。要感覺是魚在拉著你走,你在引導它,而不是生拉硬拽。這個力道,大概用到七八分就差不多瞭,留點餘地給它的突然發力。

等到它在水下來回沖刺瞭幾趟,體力消耗得差不多瞭,開始翻白肚(露出白色的腹部),這時候才是抄魚的時候。抄網要提前埋伏在水裡,從魚的下方,迎著魚頭來的方向,沈穩而快速地向前推送抄網,動作要一氣呵成。千萬別從水面上去罩魚,抄網的影子很容易驚到已經筋疲力盡的魚,讓它做最後一搏,那就太可惜瞭。

說瞭這麼多感悟,說到底就是試著去理解鯉魚這個物種在水下的生存邏輯,理解它的謹慎、它的力量、它的食性,然後用手竿這種相對溫和的方式,去和它進行一場耐心的、充滿智慧的博弈。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