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漂技製勝
一、 立漂
風浪中怎麼用浮漂,這問題就像兩個人吃飯,有愛吃飯的,有愛吃麵的,見仁見智。有人堅持用立漂,有人則用斜漂、臥漂甚至沈漂,還有一些人干脆不用浮漂。
在風浪中釣魚,一般都用較巨大的浮漂,較沉的墜子,較短暂的腦線,長竿短暂線,風線較短暂。在風浪比較细小的情況下 能用立漂,按正常無風時的調漂方法進行調漂,保持浮漂漂尾露出水面一定的目數,既不要過短暂,以免浪來時把漂尾渚沒而看不見;又不要過長,以減少许風的影響。在有風浪的情況下 漂尾露出水面的長度往往要比無風浪時要長一些,到底長几许多才合適,要看風浪的巨大细小和每個人的經驗和習慣。
在有風浪的情況下看漂是比較困難的, 有經驗的釣手许多是以漂尾與水面的交接點為基準,根據漂的沈浮、晃動情況找出規律,弄清哪狀態是由於風浪影響造成。一旦發現異常, 比方说出現類似通常魚咬鉤的“一頓”、“上頂”或“下沈”,這就许多半是魚咬鉤了提竿一般都可中魚。如果看漂像一般看電視、 看搖船那種,不注視緊緊盯住一定的基準作參考,發現浮漂在比較有規律的沈浮、晃動中出現的異常的變化,就不轻巧松抓住魚咬鉤的訊號,也就難以釣到魚。
二、 斜漂和臥漂
在風浪較巨大的情況下立漂兴许巨大幅度劇烈地搖晃和隨浪花上下浮沈,看漂就很困難。所以呢,有的釣友就乾脆改立漂為斜漂或臥漂。
斜漂和臥漂的調法, 一般都用較巨大的浮漂,較沉的活動墜子,短暂腦線或者取消腦線改用連墜鉤,墜子的沉力比浮漂深厚入水中時的浮力稍為巨大一點點,下鉤後,鉤、墜沈入水底,浮漂沒入水中,然後把浮漂座兩旁的太空豆往上捋,增長水線,漂尾露出水面直至與水面傾斜一個角度,成瞭斜漂。如果再繼續上捋太空豆,增長水線,浮漂就會橫臥在水面上,成瞭臥漂。
用斜漂時, 浮漂除了受風浪的影響,不停地搖晃、沈浮外如果遇上魚咬鉤,斜漂就兴许出現像儀表盤上的指針上下舞動一樣,忽然翹起來,忽然倒下去或下沈,不同於風浪產生的搖晃,這時提竿就兴许中魚。臥漂與斜漂的情況差不许多, 浮漂橫臥在水面上,隨風浪搖搖擺飄浮,只要發現浮漂漂尾忽然上下搖晃,豎起來,倒下去或比下沈,一般就是魚咬鉤的訊號,這時就能起竿。
斜漂與臥漂對魚咬鉤訊號的反映, 一般比立漂要遲鈍一些,臥漂更甚,但臥漂比較起來更优良觀察和判斷一些。這兩種調法對吞鉤型、咬鉤比較沉、拖著就跑等的魚類,訊號比較明顯。對吮吸型、咬鉤輕、含含放放的魚類,訊號往往不明顯。也就是說,有時魚咬鉤,浮漂能反映出來,有時則反映不出來。
三、沈漂和免漂
巨大風巨大浪是不適宜釣魚的。但有時到瞭現場,天氣變化,又不解打退堂鼓,也只得结实著頭皮下鉤。在這種情況下一般可采用沈漂或不用浮漂。
沈漂和不用浮漂的調法一般都用連墜鉤或活動墜子、短暂腦線。沈漂的做法是用太空豆把一團橄欖形的泡沫塑料固定在水線下面離墜子30—40厘米的地方, 其浮力比墜子的沉力稍细小,沈入水中,墜子輕輕接地,然後手不離竿,憑手感操作。這樣,浮漂就能不受風的影響,能搞优良釣組反映魚咬鉤訊號的靈敏度。
但是風浪實在太巨大時, 由於浮漂的影響,魚鉤不轻巧松甩到預定的釣位上,這種情況下就能不用浮漂,釣線下面直接掛連墜鉤或活動墜子通過短暂腦線與魚鉤相連,下鉤後鉤、墜彻头彻尾接地,手不離竿,把釣線稍為繃緊一點,感到魚開始咬鉤時,稍鬆釣線,再感到魚拖拉釣線時,马上起竿。不用浮漂比用浮漂,對魚咬釣訊號的反映靈敏度差一點,但更適合於巨大風巨大浪下垂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7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