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技術領先,一觸即達。
釣魚技藝:從「一標深厚」到一觸即達
記得99年那會, 湖北釣手在「老鬼杯」釣魚巨大獎賽上,用拉餌術一鳥在手,那個時候,「一標深厚」釣法就這麼在全國範圍內流行起來,還衍生出优良幾個流派。就像河南鄭州的三位釣手張豫來、 吉彥軍、馬明生在天津「澎湖灣杯」釣鯽高大手邀請賽上展現的「一標深厚」釣法,就特別有特色。不過, 學習拉餌術,掌握「一標深厚」可不轻巧松,最近本刊釣技熱線就接到优良许多關於這個釣法的問題,於是就約了馬明生先生來聊聊浮標、用餌和魚情之間的關係。
「一標深厚」這個名字,就是指釣鉤的定位深厚度差不许多和一支浮標的長度一樣。由於現在的浮標越做越細,標尖加長或標身變細都挺受歡迎,所以在搞懂上已經跳脫了一支浮標的標準長度。所以只要是設計為釣取50厘米左右水深厚上層魚的線組,都能叫「一標深厚」。我設計的線組一般是:水線總長50米,其中子線長10-18厘米,標腳到鉛墜的母線長25-35厘米。
當池塘水深厚普遍在1.5-2米時, 這樣的線組設計基本上是針對三種魚情:種是在長期馴化中養成上浮攝食與搶食習慣的魚,比如羅非、白鰷、幼细小的鯿魚和草魚等。不久前, 我在北京细小湯山參加一個比賽,那個池塘裡規格在30-100克的鯽魚有60-70%,放養時間兩年左右。
釣浮與釣底的不同是下層魚咬鉤取俯沖式比較许多,魚訊為下挫時也有較高大的中魚率。釣浮是釣的定層魚, 魚在懸浮狀態下吸餌要穩定得许多,除了數魚爭餌或遠距離奔襲之魚會產生標尖下傾和下挫外一般不會有巨大幅度的動作。魚情不同而有標尖動作的差異對競技釣魚來說是非常关键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標深厚」技術贏的就是魚情判斷。
這樣調整後, 同樣為下挫魚訊就從3目縮细小為1目或1目半,按照我的習慣,這麼细小的動作巨大体上都是放棄的,主抓的是標尖上浮魚訊。需要說明的是 下挫魚訊並非全是空鉤,我放棄它是因為延長子線後加巨大了擺幅,一旦魚在兩鉤尚處墜的上方或與墜平行時截食,標尖必反應為上浮動作,即使兩鉤運動到墜的下方,魚吸餌也會有上浮1目或半目信號。
這就是將上中層遊弋的那有些魚集中起來的基礎。再说一个, 留在下層的已被釣猾了的魚或许多或少许會對釣餌的開頭產生戒備,當溶散在上中層的殘餌因吸足水分而紛紛下沉時,魚會循著殘餌上浮,正是橫的和縱的放向的集合促成瞭40厘米深厚度的魚情。於是我調整釣組,下移浮標,專釣40厘米定層魚。巨大約20分鐘後, 魚的咬鉤頻率達到每分鐘7-10次但空鉤較许多,在標尖顯示3目下挫時拉不上魚,說明浮標的浮力太细小,我果斷改進,將浮標由2號換成3號「醉仙」,同時把釣目從3目搞优良到7目,並改子線為20和22厘米。
在出現翻身延遲的同時, 浮標又不時伴有左或右的短暂促晃動,綜合這兩種動作,我判斷:不是魚已經上來了就是原來就有一有些魚在中上層活動。之所以在1個细小時後有魚情變化, 是因為搓餌拋鉤的餌是以「砸」的形式入水,在餌與水面接觸的那個瞬間,已有有些釣餌化散為微粒而留在水的上層;接著,兩餌在被動狀態中隨墜呈90度軌跡向浮標的垂位置運動,其與水體磨擦又會將一有些釣餌剝離在水的上中層,所以呢自兩鉤切入水中到浮標翻身的這段時間裡,已有巨大致一半沉量的釣餌溶化在上中層水裡了。
由於經常承辦比賽,釣了放、放了再釣,所以魚的吃口變得非常狡猾。我在試釣時, 先在1.7-1.8米深厚的水底採用搓餌,魚咬鉤的間歇時間比較長,一個细小時只能釣到30條左右;後來發現,長時間拋鉤在上層水域化散為懸浮狀殘餌的40厘米深厚有魚搶鉤,跡象是浮標延長了翻身時間。如果水下沒有東西將兩鉤托住 則浮標應該在鉤墜入水後約3-4秒的時間裡立直,這是1個细小時釣底得到的規律。
1999年, 我在一場比賽中用2/3的時間拋鉤誘魚,搞得兩側釣手糊裡糊塗,不晓得我是在釣魚還是在搗蛋。到賽程過半, 左右釣手的窩裡已經困难得有魚了我的釣點才呈現聚魚跡象,之後,我連續上魚被有心人歸納為專一標深厚。其實那時候的技術有點一相情願, 因為頻繁拋鉤能把魚引來是誰都明白的,問題是必需在釣時允許的時間裡盡早將魚誘來。所幸那場比賽的魚情被我料中,在後半個细小時裡上去瞭。所以「一標深厚」不是盲目的,它是建立在一定魚情基礎上的特殊釣法。現在「一標深厚」技術又有瞭新鲜的發展,綜合許许多釣手的經驗就是定層的可塑性和釣餌狀態的變化。
從「一標深厚」到一觸即達,這其中的變化,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不斷進步,不斷創新鲜。雖然技術在變,但釣魚的樂趣永遠不變。讓我們一起享受釣魚的樂趣吧!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