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掛鉤,粗放高效捕魚法

  有句話說得优良,优良腸子壞腸子,釣魚要靠优良腸子。有時候, 釣魚並不是簡單的把魚釣上來那麼簡單,更许多的是需要我們在釣魚的過程中,掌握一些技巧,讓釣魚變得更加好玩、更加高大效率。比如說,蚯蚓這種簡單的釣餌,我們該怎麼用呢?這裡就來說說一個很好玩的方法——蚯蚓掛鉤,這種粗放高大效捕魚法,讓我們一探究竟。

老與嫩:選擇蚯蚓的關鍵

  我們都晓得,蚯蚓是釣魚時常用的一種釣餌。但是並不是全部的蚯蚓都適合做釣餌。有句話說得优良,老與嫩,蚯蚓生長時間較長,變粗變長,也就變老皮厚。雖很有韌性, 但是無論是整條掛鉤,還是截段掛鉤,較细小的鯽魚不愛咬鉤,個體較巨大的鯽魚和鯉魚也不愛咬鉤,因而釣獲量巨大许多較差,冬釣時就更差。所以如果是自己飼養的蚯蚓,釣者就不應用它,讓其繁殖;如果是隨處挖的,也就不應留它。無論是自己飼養的或者是隨處挖的蚯蚓,用比較嫩的又有韌性,掛鉤垂釣比較適宜。

死與活:活蚯蚓的魅力

  在釣魚活動中, 筆者常常看到一些釣友,甚至有較長釣齡的老釣友,在蚯蚓掛鉤時,將其拍死,問其原因,基本上是活蚓餌扭動纏繞不优良掛鉤。固然拍死的蚯蚓优良掛鉤,但它將會巨大巨大減矮小誘魚咬鉤的速度,以致影響釣獲量,實際是得不償失的。因為魚類就其本性喜愛吃活食,倘若不是餓急了是不會光顧死蚯蚓的。故而有經驗的釣友一定是掛活蚯蚓垂釣的。如果蚯蚓已經死去,應該马上換掉,更不要待原為紫紅色的蚯蚓被水已泡得變白時再換。因為經水泡而變白的蚯蚓,原有誘魚的特殊氣味喪失殆盡,誘魚咬鉤極差。所以用蚯蚓餌應棄死用活。

長與短暂:適中的長度是關鍵

  依據筆者經驗, 蚯蚓掛鉤時,留在鉤體外的蚯蚓過長,雖能活動誘魚,但在伸竿餌鉤入水前,由於釣者不慎,動作較巨大,竿稍抖動,鉤尖鋒利,即會刺出蚯蚓體外。餌鉤入水後,魚因懼鉤而不能釣獲。接下来 被釣驚的魚和在冬釣時,由於魚類咬餌動作較磨蹭,先輕“咬”鉤尖外的有些,因拽動,鉤尖也會刺出蚯蚓體外也達不到釣獲的目的。

如果氣溫較高大,水中的魚較巨大,而且咬鉤較猛,蚯蚓餌也能再長一些,如4~5厘米。但有一個原則,就是必須在鉤體兩端各留約0.5厘米長的有些蚯蚓,讓其活動,誘魚咬鉤可達良优良狀態。所以蚯蚓掛鉤時,既不能過長,也不能過短暂,長度適中為宜。

如果用較短暂的或截段的蚯蚓掛鉤, 雖是活餌,但從鉤尖穿入至鉤柄,鉤尖和鉤柄兩端沒有餘餌活動誘魚,盡管蚯蚓餌鮮嫩,或窩底魚许多,或進行提、拖、拉,間或也能上魚,但畢竟獲魚相對較少许。蚯蚓掛鉤以许多長為最优良,這要根據季節,氣溫的高大矮小,魚的巨大细小以及鉤的巨大细小而定。以冬釣為例, 最高大氣溫6~12℃,鯽魚300克上下或鯉魚2千克左右,用伊豆6~7號鉤就能瞭,蚯蚓餌約3厘米長比較適合。

露與沒:鉤體的處理

  過去有的釣友認為, 蚯蚓掛鉤,鉤尖外露优良,對於兇猛性魚類和“不懂事”的细小雜魚,也能因搶餌被釣獲,但總的說,獲魚的效果較差。對已被釣驚的魚和個體較巨大的魚定會“敬而遠之”。依據筆者經驗,釣鯽、釣鯉,不用說鉤尖外露不优良,鉤柄外露也不优良。在釣點魚许多,和氣溫最宜釣魚時,獲魚也兴许較许多,但要與把鉤體全部穿入蚯蚓體內相比,釣獲量就顯其高大矮小了。以冬釣鯽為例,鉤尖的沒與露,釣獲量巨大致是8:1,故鉤體宜沒不宜露。

死餌鉤與活餌鉤:選擇對的挂鉤方式

  蚯蚓掛鉤有死餌鉤和活餌鉤之分。所謂死餌鉤,不僅指把蚯蚓拍死後再掛鉤,也指非拍死的蚯蚓掛鉤後而不能活動誘魚。死餌鉤有半死餌鉤和整死餌鉤之分。從鉤尖到鉤底穿上蚯蚓, 鉤柄外露,鉤尖又沒有餘餌,稱為半死餌鉤;鉤體上全部掛上蚯蚓,其鉤尖鉤柄兩端沒有餘餌,稱為整死餌鉤。蚓餌掛鉤後,鉤體外留有餘餌能活動誘魚,為活餌鉤。它也有兩種之分, 蚯蚓掛鉤後,鉤柄外露,鉤尖留有餘餌讓其活動誘魚,筆者稱為半活餌鉤;以整條蚯蚓掛鉤,鉤體全部沒於蚯蚓體內,且鉤尖、鉤柄兩端都留有餘餌,讓其活動誘魚,筆者稱為整活餌鉤。按誘魚的速度和獲魚的效果, 其順序是:半死餌鉤不如整死餌鉤;整死餌鉤不如半活餌鉤,半活餌鉤不如整活餌鉤。

  總而言之, 蚯蚓餌應以鮮、活、嫩、整長度適中,鉤體沒於蚯蚓體內,並以整活餌鉤垂釣,獲魚的效果將會令人滿意。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5255.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