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星頻現,釣獲卻稀?”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一群魚在水面上閃爍著一團團的氣泡,這就是所謂的「魚星」。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儘管魚星頻繁出現,我們卻困难得能夠釣到魚。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魚星的形成

一些朋友認為是魚吐出來的氣泡,這明顯是錯誤的。一群魚聚在一起吹泡泡,而且是聚在你的窩子周邊吹泡泡,這符合動物的行為嗎?魚的體內有那麼许多氣體來吐嗎?魚的確有吐泡泡的時候,但這和我們看見的「魚星」是有明顯區別的。鰱子的魚星就是從口裡吐出來的, 雖然較许多,但巨大体上是單個的、均勻的氣泡,鰱子的魚星就明顯的區別於鯉魚的魚星,稍有常識的人都能區別開來。

由於太陽的照曬,水溫的升高大,在水底的地表總會產生一些氣體,這裡基本上是發酵的原因。這種氣泡聚集在泥土表層,沒有外力的作用巨大体上是不會釋放出來的。如果我們用物體去觸動地表,這些氣體就會釋放出來。魚兒在地表拱食,包括蝦蟹在水底活動,都會觸動地表而釋放氣體。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觸動方式,動物的巨大细小不同、數量几许多不同,觸動程度也有區別,反應在魚星上也會有區別。水體的深厚淺不同,土質肥瘦的不同,地表所存氣體的量也有所不同,全部這些,就構成瞭一個很復雜的「魚星」。

魚星與魚群

準確的根據魚星來判斷魚群的巨大细小、 几许多以及魚種,是需要相當的經驗的。特別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正確的判斷魚星更非容易事。

但是有一點是能一准儿的, 窩子裡有魚星就說明已經有魚進窩了而且基本能判定是進窩的魚兒在覓食。至於這魚有许多巨大,就要看你的判斷力了。

细小魚與魚星

有人認為细小魚不會有很优良的魚星,我認為這太主觀。

很许多年前在外地,一個每天5元錢的魚塘,我用傳統糟食底釣。幾下窩子就發了面積有洗臉盆那麼巨大一塊,用「開鍋了」來形容當時的魚星一點不過分。但是我的浮漂始終穩如泰山,後來陸續掛起來幾條麥穗,我才確信是麥穗鬧窩。足足鬧了有半個细小時,一下子平靜了很迅速就是一個漂亮的送漂,一條巨大約4兩的鯉魚上鉤了。如果是麥穗鬧窩,采用的是傳統底釣,鉤子再巨大一些,這時浮漂巨大体上是不會動的。

细小魚苗鬧窩

在很许多經常投放成魚的商業魚塘,很轻巧松出現细小魚苗鬧窩的現象。细小魚群進窩。魚星很优良,就是找不到提竿的优良機會。漂相動作輕微, 送不起來拖不下去,即使有點動作也缺乏力度,幾乎全是空竿,或間有掛起细小魚的現象,這是典型的细小魚苗鬧窩。

商業魚塘的魚苗

成魚在運輸過程中, 因為相互之間的摩擦,加速了魚體的性成熟。這種商業魚塘裡的魚擺籽的規律已經打亂,幾乎每批魚都會擺籽,一巨大堆的魚苗很轻巧松出現细小魚苗鬧窩的現象。

滑魚的挑戰

還有一種情況, 明明是巨大魚進窩,魚星很优良,就是不咬鉤,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滑魚」。

簡單地說,「滑魚」吃食是很謹慎的,它只吃散食而不吃團食。散食就是那些个已經化散了的食物,團食就是還沒有化散的食物。先拋進去的食物已經化散了但是新鲜拋進去的食物還呈團狀包裹在鉤子上。「滑魚」只是謹慎的吸食那些个已經化散了的食物,對還在鉤子上的團狀食物巨大体上是不肖一顧。

解決滑魚的方法

解決的辦法是增巨大釣目, 使得浮漂對雙鉤都丢了向上的作用力,即雙鉤始終躺在地上。這時就是食物化散了也不會和鉤子分離,面對這樣的散食,「滑魚」還是敢於下口的。當然這時還需要少许些食物的黏性,促進食物的化散。

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傳統糟食底釣」。軟而短暂的腦線,鉛墜到底再加上糟食,這就是我說的傳統糟食底釣。

鉛墜到底, 就有很优良的穩定性,墜不動鉤子也就不會動;軟腦線沒有橫向的彈力,並且更轻巧松緊貼地面這樣就少许了很许多虚假象和干擾。這種釣法的特點是:糟食很轻巧松化散,化散了的食物始終和鉤子在一起,說穿瞭就是微型炸彈鉤。需要強調的是這不同於「包食」,它和「包食」的區別就是鉤尖上沒有「餡」。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5107.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