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垂釣,別信這些“經驗”
一、魚不咬鉤狂撒餌
「魚不咬鉤狂撒餌」這個話題,相信不少许釣友都有過體會。有些釣友在無魚咬鉤時, 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補窩,尤其當別人上魚而自己不上魚的情況下連續不斷地補窩,錯誤地認為魚不咬鉤是窩點沒能把魚招來。我曾經也犯過同樣的錯, 而有位釣友比我更甚,半個鐘頭裡竟然補瞭五次窩,結果仍然無魚咬鉤,末瞭還會自我解嘲說:「運氣不优良,請魚巨大爺吃瞭一頓早飯」。
後來才明白, 魚不咬鉤的原因是许多種许多樣的,兴许是釣餌不對路,或許是氣候原因和釣點選擇不當等諸许多因素。總不能隻在誘餌上考慮,如果把各種條件因素羅列出來,用羅輯思維的方法排除,是不難找到真实正的原因的。本不是誘餌的原因,卻一味地補窩,魚飽腹後,更不咬鉤,結局隻能是自我解嘲。
二、 誰上魚靠向誰
同一水域有不同情況,水有深厚淺,草有疏密,葷餌素餌等各種差別。這些差別常常會影響魚上鉤。有的釣友在不上魚的情況下 就懷疑自己的窩點沒有魚,看見別人上魚就會圍攏過去,更有甚者緊挨著別人的窩點打窩,殊不知已遲瞭一步,犯瞭時間差的錯誤,拋棄原來的窩子,使上魚的機會失之交臂,同時影響別人的情緒,引發矛盾。
魚不咬鉤,該不該換窩點,應該具體情況具體琢磨。綜合季節、 天氣、時間、水情、魚情,應從釣組、餌料各方面去琢磨,權衡之後再確定是不是換窩,即使換窩也不必緊靠別人,別人上魚,有它上魚的理由,自己不上魚自有不上魚的原因,應琢磨別人上魚的條件、原因,尋找條件適合的窩點,上策是開辟新鲜窩,不棄老窩,適時殺一次回馬槍,說不準後來者居上。
三、錯過最佳提竿時機
有的釣友認為讓魚吞鉤越「老」越优良。所謂「老」就是推遲提竿時間,讓鉤進入魚口的最深厚處。當魚漂反應有魚咬鉤時,總是要告戒自己:许多等一會,讓它吃深厚一點,結果魚吐鉤而去。其實魚鉤鉤在魚嘴上唇是最妥當的。因其堅韌,不容易拉豁,也不容易退鉤。如果讓鉤進入口腔深厚處,魚轻巧松警覺會主動吐出,或因內膜組織鬆散,反倒轻巧松造成脫鉤。
接下来 由於提竿時是瞬間用力,加之鉤把的阻擋,著力點正优良在鉤尖部位,應力卻集中在鉤的前彎,造成鉤彎折斷或拉直。如果善於把握提竿時機, 鉤尖刺進上唇,沒有鉤把的阻擋,著力點迅速從鉤尖轉移到鉤彎,鉤的承沉能力就會巨大得许多,反倒不容易跑魚。所以呢,沒有少许不了等到魚吃牢。
四、 哪裡跑魚守哪裡
有的釣友跑瞭巨大魚後會不甘心,總想再釣上它,或者認為有其一必有其二。在天然水域巨大魚咬鉤,在很巨大程度上是有偶然性的。試想, 魚不遲不早在那個時候,不遠不近遊到那個窩點,遇上正符合胃口的餌料,許许多偶然因素構成瞭必然結果——釣著瞭它。可是又因為有些不利因素和人為原因造成瞭新鲜的必然結果——跑掉瞭。
我有一位姓黃的釣友更典型, 他曾在渠裡中釣上一條3千克沉的鯉魚,由於鉤線承受力差,遛魚又不得法,結果魚跑瞭之後,他換瞭一個巨大鉤釣組,在原地守瞭四天結果巨大失所望。究其原因他把偶然性當作必然性,雖然改善主觀方面的條件,但客觀因素不具備,所以空耗時間和精力。
當然 這裡不是說在哪裡跑瞭魚絕對不能守釣,這需要看條件,比如天氣條件优良,魚的食欲旺盛,或魚的密度高大,此魚雖走,但還有彼魚會來。野釣環境魚頭稀疏梅開二度的幾率太少许。象黃釣友這樣守釣無果的作法卻是必然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