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感與釣餌密不可分
魚類的感覺特症和釣餌的關系 ---魚類對餌料的反應,取決於它們的感覺器官。不同的魚類,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水域對餌料的反應也不盡一致。
肉食性魚類對小魚、小蝦等葷餌感興趣,草食性魚類對藻類、水草等植物餌料感興趣。但,這並不是絕對的。一般魚類都有貪食期、厭食期和絕食期。有些魚類在產卵後不久的一段時間裡特別貪食;有些魚類在產卵後卻停止進食。魚的種類不同,其貪食期、厭食期和絕食期也不盡相同。鯉科魚類,一般在水溫18~30℃食欲旺盛;鱒科魚類,在水溫26℃以上則難以生活,例如大麻哈魚,即在水溫4℃左右時產卵;尼羅羅非魚的生長貪食期,水溫必須在30℃以上。
貪食期、厭食期與絕食期
在貪食期垂釣,效果自然大增;在厭食期垂釣,效果要差些,在停食期垂釣,隻能使用錨鉤、蜈蚣鉤拖拉釣法,才偶爾有些收獲。很明顯,釣獲量的多少,直接與魚類的吞餌進食有關。而魚類的吞餌進食,又直接與它們的感覺器官——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和聽覺有密切關系。本文就此簡介如次。
第一、視覺與釣餌的關系
大多數的魚類,一般視覺不敏感,呈近視狀態者占絕大多數。視覺良好的個別魚類絕無僅有,比如黑鯛,在清澈的水質中能見力竟達數十米,不但能觀察到釣餌的種類、形狀、大小,還能判斷出二毫米直徑釣線的存在。因此,垂釣黑鯛的釣線必須十分講究:細而與水同色。而垂釣其他魚類,釣餌則應適應其視力弱的特點:必須用其光澤、色彩、形狀、動作等條件來吸引魚類吞餌進食。
俗話有云:“魚兒見光就亂竄”,這話並不無道理。尤其是在白天天光好的時候,魚類的視覺相對比較活躍。這時候,釣餌的顏色和形狀就顯得格外重要。例如,在清晨或黃昏,魚類比較活躍,這時候選用顏色鮮豔的釣餌,如藍色、紅色、綠色等,往往能吸引魚類的注意。而在水色較深的水域,魚類的視覺相對弱一些,這時候選用與水色相近的釣餌,如透明色或淺灰色,效果會更好。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釣餌的動作。在自然水域中,魚類通常是追蹤活動的獵物,因此,動態釣餌往往比靜態釣餌更有效。例如,使用彈跳式釣餌或旋轉式釣餌,可以模擬小魚的遊動,從而吸引魚類的注意。
第二、嗅覺與釣餌的關系
一般魚類的嗅覺比較靈敏,其嗅覺器官也很發達:例如,圓口類的鰻魚,其鼻孔通到咽喉部;軟骨魚類的嗅覺能力更強,在施釣過程中,釣線接觸過血腥餌料的部位,常常被鯊魚咬斷。但是,大多數的硬骨魚類的嗅覺較為遲鈍,有的甚至因為疲勞而失靈。
為瞭提高釣魚的收獲,必須迎合魚類的嗅覺口味,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濃味餌料,勢在必行。例如:施釣貪食性的兇猛魚類,必須選用腥味大的動物性釣餌;施釣淡水中的鯉魚、草魚、鯽魚等,應該選用面食之類的植物性釣餌,並且在餌料中應摻加些豆餅、白酒、香油等具有芬芳氣味的佐料;使用腐敗的肉類作釣餌,可以垂釣鰻魚;而黑鯛對死鮑的臭氣極感興趣,用以作釣餌,垂釣黑鯛的效果頗佳。尤其在能見度較低的混濁水域施釣,從嗅覺角度選擇釣餌比從視覺角度選擇釣餌更為重要。
在廣東地區,有句俗語:“魚兒聞到腥就來”,這話說得相當準確。在施釣的時候,如果能在釣餌中加入一些腥味劑,如魚粉、魚油等,往往能顯著提高釣魚的收獲。而在北方,人們則更喜歡使用香氣濃郁的餌料,如麵粉、米糧等,這也是因為魚類對香氣比較敏感的緣故。
第三、味覺與釣餌的關系
魚類味覺的感受是由味蕾引起的。味蕾一般分佈在魚類的唇緣上、牙齒中間、口腔內和觸須上。一般魚類,大都用口唇攝食。其進食過程,通常是吞進——吐出——再吞進—&md;—再吐出,從味道上反復辨別,直至確認可食時才咽下。實踐證明,選用新鮮、潔凈的釣餌,上魚率較高;如使用具有辛酸味和過鹹的釣餌,釣獲效果欠佳。
在實際垂釣的過程中,魚類的味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在施釣的時候,如果魚餌的味道太過濃烈,反而會讓魚類產生警惕,從而不敢靠近。這時候,選擇一些味道比較淡雅的釣餌,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魚類的味覺還受到水溫、水質等因素的影響。例如,在水溫較低的時候,魚類的味覺相對比較迟鈍,這時候選用味道濃郁的釣餌,效果可能不太理想。而在水溫較高的時候,魚類的味覺則比較敏銳,這時候選用味道淡雅的釣餌,效果會更好。
第四、觸覺與釣餌的關系
魚類的觸覺器官主要是觸須和側線。它和雷達一樣,能夠敏感的感知外界事物。在水域中如果有兇猛魚類和危險信號,即可由觸須和側線通過神經系統迅速傳到大腦,大腦馬上發出指令,傳給運動系統,立即采取避開措施。在水域中如果發現美味可口的食物,即可遊上前去吞食。因此,釣餌需註意選用軟硬適度、粗細黏滑合宜、新鮮度較好者,方能提高釣獲率。
在實際垂釣的過程中,釣餌的觸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在施釣的時候,如果釣餌的觸覺太過粗糙,反而會讓魚類產生警惕,從而不敢靠近。這時候,選擇一些觸覺比較順滑的釣餌,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此外,魚類的觸覺還受到水底環境的影響。例如,在水底環境比較複雜的時候,魚類的觸覺會更加敏銳,這時候選用觸覺比較順滑的釣餌,效果會更好。
第五、聽覺與釣餌的關系
一般魚類大都具有感受聲音的能力。日本學者通過實驗發現,鯉魚對投竿時竿體發出的顫音極感興趣。因此,反復投竿,其聲音能招徠鯉魚向釣點集聚。在養殖場的魚池中,飼養員投料餵魚時往往發出噼裡叭啦的聲響。這聲響給池魚一信號,即刻迅猛遊到投餌地點,這已形成條件反射。現在市場上銷售的聲振集魚器,就是根據某些魚類對一定的音頻敏感程度研製而成的。因此,在施釣過程中,向釣點投放釣餌發出的聲響,往往能夠誘集魚群。
在實際垂釣的過程中,聲音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在施釣的時候,如果能在釣餌的周圍發出一些聲音,往往能吸引魚類的注意。這時候,可以使用一些發聲釣餌,或者使用一些敲擊釣竿的方法,來吸引魚類的注意。
此外,聲音還受到水質、水溫等因素的影響。例如,在水質比較混濁的時候,聲音的傳播效果會比較差,這時候需要使用一些聲音比較大的釣餌,來吸引魚類的注意。
各感官協同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在施釣過程中,魚類吞餌進食,通常是利用各種感官共同協調來完成的。但各種魚類大都有主要感官辨別食物。例如,狗母魚多用眼睛觀察,鯉魚的化學性感覺比較靈敏,鱘魚多用觸須來探知食物。因此,在釣魚時,按不同對象魚的感覺特症配備的餌至關重要,需註意!中國釣魚人網
總而言之,魚感與釣餌的關系非常密切。在垂釣的過程中,需要根據不同魚類的感覺特症,選擇相應的釣餌,才能提高釣魚的收獲。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釣魚愛好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魚類的感覺和釣餌的搭配,因為這些知識對於提高釣魚的技能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