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宜人,釣點選準,鰱魚易上鉤。
氣候宜人,釣點選準,鰱魚易上鉤,這句話說得真是恰如其分。鰱魚,古稱嶼,現俗稱白胖頭、白鰱、水鰱、鰱子魚等,是人工餵養的四大傢魚之一。鰱魚在我國分佈很廣,主要水系中均有它的蹤跡。鰱魚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常結群遊戈、覓食。鰱魚以食浮遊植物為主。由於鰱魚攝食方法是一種特殊的類型——濾食型,故按常規的方法垂釣是很難釣到鰱魚的,不過隨著垂釣者垂釣技術的提高,鰱魚也不再難釣瞭。現從垂釣氣候、垂釣地點略作介紹,供垂釣者參考。
垂釣氣候
鰱魚攝食強度最大的時節也是最易釣鰱的時期。鰱魚喜溫怕冷,每至秋未、冬天,氣溫下降,水溫較低,鰱魚群居於水體中層,基本不攝食,自然很難釣至。春天與仲秋,氣溫較高,但攝食強度不大,也難以釣到。而在夏天,氣溫很高,這時浮遊生物大量繁殖,為鰱魚提供瞭最豐富的食物,是鰱魚最為活躍、攝食強度最大的季節,也是垂釣鰱魚的最佳時節。在這個季節裡,也並不是每天都宜於釣鰱魚。因鰱魚的耐低氧性能很差,隻要水中缺氧, 有反應的便是它們,它們會成群在水體面遊動,把嘴巴伸出水面吸氧,形成黑壓壓的一片,這時它們急於吸氧活命,哪還會去攝食呢!這就是俗話講:「魚浮頭,魚簍空」。因此氣壓低,如悶熱、暴雨之前;水體淺,水溫過高;水過肥,浮遊生物過多等,都不是垂釣鰱魚的時候。
氣溫是影響鰱魚攝食的重要因素。根據觀察,鰱魚在氣溫穩定在20°C到30°C之間時,攝食強度最高。這時候,水中的浮遊生物最為豐富,鰱魚會非常活躍地尋找食物。然而,如果氣溫過高或過低,鰱魚的攝食強度會明顯下降。例如,在氣溫超過35°C時,鰱魚會因為過熱而減少活動,甚至停止攝食。相反,在氣溫低於15°C時,鰱魚的新陳代謝減緩,攝食意願也會降低。因此,垂釣者需要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選擇氣溫適宜的時候出門釣魚。
水中的溶氧量也是影響鰱魚攝食的重要因素。鰱魚對水中的溶氧量要求較高,如果水中的溶氧量不足,鰱魚會浮頭呼吸,這時候它們根本沒有心情去攝食。因此,垂釣者在選擇釣點時,需要考慮水體的溶氧量。通常來說,在有活水流入的地方,水中的溶氧量較高,鰱魚也會更為活躍。此外,在陰天或多雲的天气裡,水溫相對較穩定,鰱魚的活動也會更加頻繁,這時候垂釣鰱魚的成功率會更高。
垂釣地點
鰱魚雖以食浮遊植物為主,但也是攝食藻類的典型魚類,其吞食的主要成分是各種矽藻、甲藻、金黃藻、黃藻等,在腸管中也出現有輪蟲和小型甲殼動物、原生動物等。鰱魚也食草魚糞便及人畜糞,也喜食人工投餵的精飼料。因此,凡是浮遊生物豐富的水域、有漂浮草魚糞便的水面都可選作釣鰱的釣點。另外在有活水流入的地方,因活水帶來瞭氧氣,還帶來瞭大量的餌料,在這些地方垂釣,也必有所獲。
選擇釣點時,還需要考慮水體的結構。例如,在江河的轉彎處、湖泊的深水區、水庫的出水口等地方,水流的變化會帶來更多的食物和氧氣,鰱魚也會更為活躍。此外,水底的底質也是影響鰱魚活動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砂質底或泥質底的水域,鰱魚更容易尋找到食物,這時候垂釣的成功率也會更高。
在實際垂釣過程中,垂釣者還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和水位情況來調整釣點。例如,在雨後,水中的浮遊生物會被沖刷到下游,這時候在下游水域垂釣鰱魚的機會會更大。相反,在乾旱的季節,水中的浮遊生物會減少,這時候需要選擇浮遊生物較為豐富的水域才能提高釣魚的成功率。
釣鰱的技巧
釣鰱魚雖然不像釣大物那樣需要高超的技巧,但也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才能提高釣魚的成功率。要選擇適合的餌料。鰱魚喜食浮遊植物和人工餵養的精飼料,因此可以選擇麵粉、麥麵、豆餅等餌料。要調整好釣組。鰱魚的嘴比較小,因此要選擇細小的鉤子和輕鬆的鉤組,以免鰱魚咬鉤時斷線。此外,還需要調整好餌餅的大小和投擲的距離,以免餌餅過大或過小,影響鰱魚的攝食。
在垂釣過程中,還需要密切觀察魚情的變化。例如,如果魚線有明顯的拉扯感,可能是有鰱魚咬鉤了,這時候要迅速收線,以免鰱魚脫鉤。此外,還需要注意鰱魚的浮頭情況,如果鰱魚浮頭,可能是因为水中的溶氧量不足,這時候需要迅速調整釣點或加強攪拌水體,以提高鰱魚的攝食意願。
最後,還需要提醒垂釣者,在垂釣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滑倒、溺水等意外事故發生。此外,還要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规,不過度捕撈,保護水生生態環境。
氣候宜人,釣點選準,鰱魚易上鉤,這句話道出了垂釣鰱魚的關鍵所在。只要掌握了適合的氣候和釣點,並結合一些基本的垂釣技巧,相信每位垂釣者都能在垂釣過程中獲得無憂無慮的樂趣,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