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到“豬麻鋸”被罵慘!7兩刺鰍該不該放生?真相紮心瞭!
#认证作者激励计划#2025年5月4日,一条钓鱼视频在钓鱼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视频里,广西钓友@永不缺席徒手抓着一条“猪麻锯”,也就是刺鳅。这条刺鳅长得肥肥大大的,看上去就像一根粗粗的香肠,嘴角还流着血呢。这视频一出现,评论区一下子就热闹起
本文共計1589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7分鐘。

#認證作者激勵計劃#2025年5月4日,一條釣魚視頻在釣魚圈引起瞭不小的轟動。視頻裡,廣西釣友@永不缺席徒手抓著一條“豬麻鋸”,也就是刺鰍。這條刺鰍長得肥肥大大的,看上去就像一根粗粗的香腸,嘴角還流著血呢。
這視頻一出現,評論區一下子就熱鬧起來瞭。有人驚訝地喊:“這該不會是‘刀鰍王’吧?”還有人指責道:“這魚好像都懷著崽呢,還抓,太不地道瞭!” 這事兒啊,可比單純釣個魚刺激得多啦。今天咱們先不說釣技的事兒,來好好說一說這條看起來普普通通卻引起大傢熱烈討論的刺鰍背後那些應該留意的情況。
視頻中的刺鰍確實個頭驚人,魚身差不多有成年男子巴掌那麼大,圓滾滾的,真像灌瞭香腸一樣。不過呀,更讓人吃驚的是博主那大膽的行為,他居然直接就用手緊緊抓住那滿背都是尖刺的刺鰍,血珠子順著他的指縫一個勁兒地往下淌。
有點經驗的老釣友都知道,刺鰍背上那一排像鋸齒似的尖刺可不是能隨便招惹的。就拿去年來說,我朋友在廣東的野塘釣到一條三指寬的刺鰍,摘鉤的時候一不留神被刺紮進瞭虎口,疼得他整整三天都沒法握住魚竿。
可這位廣西釣友呢,不光徒手抓住瞭這麼大的刺鰍,還特別淡定地把整個過程都拍下來瞭。怪不得有網友開玩笑說:“建議去查查他祖上是不是練過鐵砂掌!”
想當年,刺鰍在南方的水系裡那可是隨處可見,多到甚至能被拿去當雞飼料。據那位那方朋友說他爺爺那一輩的人,抓到刺鰍都不願意吃,覺得處理起來麻煩,背上的刺不好弄,而且肉又少,往往是直接剁吧剁吧拿去餵鴨子。
然而現在,評論區裡有人給刺鰍的報價竟然高達100元/斤,比野生甲魚還貴。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就三個字:快絕種瞭。
隨著農業生產中農藥的大量使用,刺鰍原本生活的稻田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就像它們的老窩被端瞭一樣。同時,河道的硬底化工程,用水泥糊住瞭它們原本用來產卵的石縫。還有各種水電設施的建設,一座座水壩修起來,直接截斷瞭刺鰍洄遊的路線。
視頻裡的刺鰍肚子圓鼓鼓的,眼尖的網友懷疑它八成是條帶崽的母魚,這一發現更是讓網友們爭論不休。一部分人主張放生,他們覺得:“5月正是刺鰍的繁殖季,這樣做太造孽瞭!”但也有人比較現實,認為:“這魚吞鉤太深,就算放瞭也活不成。”
甚至還有些吃貨在一旁討論:“100塊一斤呢,清蒸還是紅燒好?”其實,這事兒得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刺鰍確實在春末夏初的時候甩籽,而且一旦吞鉤,生存的幾率確實非常小。
面對評論區的激烈爭論,我也很關註刺鰍的保護問題,於是連夜查閱有關資料並整理出瞭一份《刺鰍保護指南》。
首先是科學放生的三個要點,一是不要硬拽魚鉤,正確的做法是剪線保命;二是不要把刺鰍扔回死水區域,要選擇水流較緩的地方放生;三是不要為瞭拍照耽擱太長時間,盡快放生後趕緊離開。
要是遇到像是懷崽的刺鰍,也就是“孕婦”刺鰍,我們可以這樣做:先用濕毛巾裹住魚身,防止它掙紮受傷;摘鉤的時候要從側面小心操作,避開魚卵;最後放生的時候,要弓著腰輕輕把魚放入水中,模擬自然產卵的狀態。
另外,如果發現有人電魚,這可是嚴重破壞漁業資源的行為,要立刻撥打110報警電話,同時聯系當地漁政部門。要是看到河道有硬化施工,可能影響魚類生存環境,就撥打12369反映情況。
說實話,刺鰍如今的遭遇,其實就是中國眾多原生魚現狀的一個縮影。像寬鰭鱲,因為過度捕撈,數量急劇減少,都快成稀有物種瞭。中華九刺魚,由於水質的惡化,也面臨著滅絕的危險。還有稀有鮈鯽,全國現在隻剩下3個野生種群。
咱們釣魚人釣魚,本來圖的就是個樂趣,可別因為一些不當的行為,成為破壞生態鏈的“最後一根稻草”。每次甩竿之前,不妨多想一想:要是這些魚都滅絕瞭,咱們的子孫後代還能釣什麼呢?
廣西釣友的這條刺鰍,就像一把尖銳的手術刀,撕開瞭釣魚圈一直存在的一個痛處:資源在不斷減少,即使想放生,魚存活的難度也越來越大。與其一直爭論這條刺鰍該不該放生,不如我們從源頭做起,保護好它們的生存傢園。
記住這句話:今天留魚水中遊,明日兒孫好下鉤。莫為饞嘴圖當下,免得日後空守舟。!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10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