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全球卻成“背鍋俠”!這魚營養賽鱖魚,為何釣友見它就煩?
在河边,钓友老张猛地提起鱼竿,一条指尖大小的罗非鱼在鱼钩上疯狂扑腾。他熟练地摘下鱼扔回水里,满脸无奈地说:“钓了一整天,全是这些小罗非,鲫鱼影子都没见着。”这样的场景在中国许多水域并不少见——罗非鱼作为全球成功入侵的鱼种,却在国内钓友圈饱受
本文共計840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4分鐘。

在河邊,釣友老張猛地提起魚竿,一條指尖大小的羅非魚在魚鉤上瘋狂撲騰。他熟練地摘下魚扔回水裡,滿臉無奈地說:“釣瞭一整天,全是這些小羅非,鯽魚影子都沒見著。”
這樣的場景在中國許多水域並不少見——羅非魚作為全球成功入侵的魚種,卻在國內釣友圈飽受爭議。明明專傢們推薦此魚可作為優質蛋白來源,為何在中國會陷入這般境地?原因何在?
小羅非魚鬧窩是釣友們最直接的困擾。三號袖鉤能吞,瓜子大的餌料也搶食,浮漂頻繁跳動卻總釣起幼魚。摘鉤時,背鰭的尖刺容易紮傷手指,鮮血直流的情況時有發生。
更讓人頭疼的是羅非魚的繁殖能力,母魚會將卵含在口中孵化,小魚遇到危險又會躲回親魚口腔,這種獨特的護崽方式使幼魚成活率極高,導致野河中小羅非魚數量激增,釣友們隻能眼睜睜看著浮漂異常卻無計可施。
水質和養殖方式也影響著人們對羅非魚的印象。在汙染嚴重的水域,羅非魚可能吸附土臭素,導致肉質帶有柴油味且鬆散。部分養殖戶為降低成本,采用粗放式養殖,使得羅非魚三個月速成上市,魚肉含水量高,口感不佳。
但在水質優良的山泉水庫,羅非魚的品質截然不同,銀鱗金尾,肉質緊實鮮甜,甚至能賣到高價。
羅非魚的生態影響同樣不容忽視。它們食性廣泛,水草嫩芽、其他魚類的卵和幼魚都是其食物來源,憑借快速繁殖和強大競爭力,嚴重擠壓瞭本土魚類的生存空間。
有資料顯示,在羅非魚高密度水域,本土魚苗數量大幅減少。成年羅非魚還會占據巢穴,驅趕其他魚類,導致野釣時羅非魚占比極高。
然而,羅非魚並非毫無價值。在南方的一些湖泊,冷水慢養的羅非魚肉質晶瑩剔透,口感清甜,售價甚至超過三文魚。斤級以上的大羅非魚拉力強勁,為路亞釣友帶來瞭獨特的垂釣體驗。
釣友們對羅非魚的嫌棄,更多源於汙染的水源、短視的養殖和失衡的生態。當遇到小羅非魚鬧窩時,不妨尋找水質幹凈的水域,專註於深水區垂釣大物。優質羅非魚的鮮美口感,或許能改變人們的偏見。
如果傢附近的水質變好,你是否願意給羅非魚一次機會?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和漁獲故事。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1037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