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人的“七條行規”,你遵守瞭嗎?

垂钓不仅是休闲娱乐,更是与自然对话的修行,一个真正的钓鱼人,既要有静待浮漂沉浮的耐心,更需恪守维系生态平衡、保障垂钓文明的准则,下面我们就来了解钓鱼的七条行规,这也是每一位钓鱼人必须践行的责任与修养。

本文共計1484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垂釣不僅是休閑娛樂,更是與自然對話的修行,一個真正的釣魚人,既要有靜待浮漂沈浮的耐心,更需恪守維系生態平衡、保障垂釣文明的準則,下面我們就來瞭解釣魚的七條行規,這也是每一位釣魚人必須踐行的責任與修養。

一、遵守垂釣的法律法規

垂釣要遵守禁漁期、禁漁區規定,不得使用電網、毒餌、爆炸鉤等非法工具,保護珍稀魚種等,非法捕撈會直接導致魚類資源枯竭。例如長江流域實施十年禁漁後,2023年監測顯示四大傢魚自然繁殖量增加3倍,印證瞭法規對生態修復的顯著效果。 大傢在垂釣前應當自行遵守國傢《漁業管理條例》文明合法垂釣,自我監督的同時發現電魚、毒魚等行為應立即向有關部門進行舉報。

二、以身作則保護好環境

每次釣魚完畢,收竿離開要帶走產生的一些垃圾(包括用完的餌料袋、塑料袋、空的飲料瓶等),禁止使用含化學添加劑的窩料。塑料製品在自然條件下很難做到自我降解,易造成汙染水體和環境,化學窩料會改變水體酸堿度,引發藻類爆發。 在釣魚窩料餌料方面,多使用無添加化學成分的玉米餌、麥粒等天然餌料,離場時檢查地面,把因垂釣產生的廢品收拾幹凈,保護好環境。

三、釣友之間要互相尊重

釣魚時不要和釣友靠得太近,容易發生線組纏繞問題,戶外野釣更要註意,自然水域釣位誰先到誰先釣,不可因為漁獲而搶他人釣位蹭窩。在某水庫曾因釣友不遵守規矩,看到別人窩中一直上魚,然後眼熱而去蹭窩,最後雙方從發生口角變成肢體沖突!釣魚人很容易成為朋友,但這些友誼是通過彼此互相尊重換取的,如果連基本的做人原則都無法做到,那麼釣再多的魚也沒有意義。

四、科學處理釣到的漁獲

如今大部分人釣魚並不是為瞭吃魚,而是享受釣魚的過程,釣到的魚很多都會主動放流,帶走漁獲也多是拿大放小,垂釣時盡量少用倒刺鉤,可減少魚兒放流後造成傷害。 美國漁業局研究顯示,使用倒刺鉤造成的魚嘴創傷面積是普通鉤的3倍,存活率下降40%。除瞭科學處理釣到的漁獲,我們在釣到一些受保護的魚類時也要及時放生,不可因為其稀有或價值高而不顧法律法規去食用。

五、垂釣時應該保持安靜

釣魚要保持安靜,最忌諱大吵大鬧,一來聲響會驚擾到水裡的魚,讓它們不敢咬鉤,二來還會影響其它釣友,交談音量不超過50分貝,避免頻繁甩竿、跺腳等行為,禁用音響設備。 魚類能感知200Hz-1000Hz聲波,人類正常對話聲(約60分貝)可使半徑50米內的魚群受驚不敢進窩。還是那句話,釣魚不要大聲喧嘩,自己一個人怎麼鬧都無所謂,但是有其它釣友在場時就要多註意。

六、正確規範去使用釣具

關於垂釣使用的釣具,我國很多地方已經實行單竿單鉤,禁用海竿陣、爆炸鉤、翻板鉤、串鉤、可視錨魚器、聲吶探魚器等違法違規釣具。 國際釣魚協會數據顯示,“爆炸鉤”(多鉤串組)的誤釣率是單鉤的7倍,且90%的誤釣魚無法存活。 其實這一點大部分釣魚人都能自行遵守,主要發生在個別喜歡投機取巧的釣友身上,也可以說他們並不是真正的釣魚人,而是用釣魚在宣泄情緒。

七、安全為主娛樂為輔

每年因為釣魚發生的安全事故不少,這也給大傢敲響瞭警鐘,釣魚個人安全應該放在首位,遇到雷雨天必須收竿,夜釣穿戴反光救生衣,陡峭釣位設置安全繩等。 釣竿碳素材質導電性強,2022年某釣友因未及時收竿遭雷擊重傷,夜間落水事故中,穿救生衣者生還率提高80%。 正確的做法是出釣前要關註天氣變化,隨身攜帶救生衣內置口哨、防水手電等物品,夜釣最好能跟釣友結伴。

寫在最後:

作為一個真正的釣魚人,要時刻明白,真正的釣魚之道,不在魚護滿載而歸,而在離場時水面依舊清澈,魚群依然悠遊。當夕陽將釣竿鍍上金邊,那些被遵守的行規會化作水面的漣漪,讓垂釣文明代代相傳。畢竟,我們不僅是取食者,更是大自然的守護者,要對自然有敬畏之心,這些永遠重於魚獲的重量。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10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