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鯽魚釣:空鉤入水刻度不露原因與誤區
愛釣魚,聊海外釣魚,助釣友釣技!浮標並無損傷但空鉤入水刻度不露出水面。其原因和誤區有哪些?翻譯來自《日本図解り入門 基礎から始める ヘラブナ釣り入門》。空鉤調標是在不掛餌的狀態下,將釣組投入水中,並保持釣組不觸底,然後調整鉛墜的重量。
愛釣魚,聊海外釣魚,助釣友釣技!
浮標並無損傷但空鉤入水刻度不露出水面。其原因和誤區有哪些?
翻譯來自《日本図解り入門 基礎から始める ヘラブナ釣り入門》。
空鉤調標是在不掛餌的狀態下,將釣組投入水中,並保持釣組不觸底,然後調整鉛墜的重量。
道理很簡單,在餌料未觸底的狀態下,若餌料還掛在釣鉤上標尾就會下沈,若餌料已經溶解脫落瞭,標尾就會回浮到空鉤時的入水位置。這一點不難理解。
但是,有時即便餌料已經脫落,標尾也會產生一定的入水幅度。宙釣時如果浮標完好無損,那一定存在什麼其他原因導致瞭標尾產生一定的入水幅度。
在水槽裡,掛上餌料在宙釣狀態下實驗一下的話,我們發現隨著餌料的溶解標尾上升,漸漸地餌料從釣鉤上完全脫落,但此時標尾卻靜止在半格左右入水的位置。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這也許是標尾周圍的表面張力所致。在靜止的水面上,表面張力抑製瞭標尾的上升。
此時,仔細觀察一下標尾周圍,我們會發現在標尾露出水面的地方,水面呈下凹的狀態。雖然幅度很小,但標尾表面越是凹凸不平其表面積就越大,產生的表面張力也越大。
但是這僅僅是在水靜止的狀態下觀察的現象,實際垂釣的時候還有表面張力之外的其他因素會導致空鉤時的入水刻度不露出水面。
不管水面看上去多麼的平靜,水一定是在不斷流動的。在面積比較狹窄的釣魚場和魚塘是這樣,在寬廣的湖泊更是這樣。
釣組會受到水流的影響,尤其是母線會在水流的影響下變得鬆弛彎曲,這樣一來母線會拉緊浮標,抑製標尾的浮力,從而導致餌料脫落後依然產生一定的入水幅度。
浮力較大的管型空心標尾受到的影響較小,一般隻有半格~1目的入水幅度。標尾浮力較小的實心標有時會產生1格以上的入水幅度。
當然,底釣的時也有可能基於同樣的原因出現空鉤入水刻度無法露出水面的現象,但底釣時由於釣鉤會觸底,鉤住底面的枯枝或石頭而導致這一現象的情況比較多。
除瞭障礙物之外,底面輕微的起伏或是泥狀沈積物也會對釣鉤產生阻力,從而導致標尾回浮困難,即空鉤入水刻度無法露出水面。
雖然餌料已經脫落但依然產生入水幅度時,垂釣者通常會認為餌料還掛在釣鉤上,於是會繼續等待魚訊,但這樣最終肯定是釣不到魚的。
所用浮標越小,越容易產生這種情況。夏季使用小浮標垂釣時,通常瞄準的是浮標穩定入水後產生的魚訊,一般不會等到浮標回浮到空鉤入水位置。主要是冬季淺宙釣時需要特別註意。
具體說來,在使用霧化餌和練餌垂釣時,通常會在空鉤入水刻度的基礎上加上烏冬面餌的入水幅度,以此來判斷浮標的回浮情況。這樣一來,就有可能誤判為霧化餌持鉤性過強,難以脫落,從而調整霧化餌的硬度,導致越來越釣不到魚。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需要特別註意。
另外,在嚴寒時節底釣時,通常也是瞄準標尾回浮到空鉤入水位置附近產生的魚訊,因此如果發現標尾無法回浮到空鉤時的入水位置,一般就可以斷定再這樣等下去是釣不到魚的。
熟悉這些具體情況當然很重要,但當空鉤入水刻度無法露出水面時,除瞭應該考慮餌料是否出瞭問題,還應該考慮一下水流和底面環境的影響。對策不僅限於調整餌料。
與上述情況相反,有時也會出現明明餌料還掛在釣鉤上卻不產生入水幅度的情況。比如雙小麥蛋白餌底釣時可能產生如下情況:
小麥蛋白餌自身很輕,為瞭防止其漂離底面,通常將釣層設定為偏移上鉤3~5厘米的位置。入水幅度很小,通常隻有1目到半目。
魚聚集過來時產生的微弱水流也有可能使小麥蛋白餌漂離底面,標尾回浮到空鉤入水位置。也就是說,餌料並沒有脫落,之所以空鉤入水刻度會露出水面,是因為餌料在水中浮起或是子線鬆弛導致餌料的重力從標尾上“消失”。
www.de62.com
雙小麥蛋白餌底釣時,魚訊通常是“噌”地一下子出現在空鉤入水刻度露出水面後。所以此時並不是餌料脫落卻有魚訊產生,而是餌料雖然還掛在釣鉤上但其重量已經不再反映在標尾的刻度上瞭。
至此我們介紹的各種情況都是在浮標自身的功能沒有任何變化的前提下發生的,事實上在垂釣現場空鉤入水刻度會因水溫而發生變化。早晨和中午的氣溫差會對水溫造成影響,中午氣溫上升,浮標的標身和標尾裡的空氣會膨脹,導致1目左右的上浮。
總之,餌料已經脫落卻又產生一定的入水幅度時一定不要草率地認為餌料還掛在釣鉤上。雖然每個人的水平高低不一,有時難以準確判斷,但可以提前學習掌握一定的對策,如宙釣時使用細母線、底釣時不要長時間等待魚訊等。
另外,當魚訊的產生方式不正常或是次數減少時,考慮重新糅餌之前應先確認一下空鉤入水調目。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j/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