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野釣:4大天然魚窩,釣魚人必爭之地

秋季野釣大魚,首先需要註意時機,其次需要註意水面。時機很重要,氣溫條件不同魚垂釣的難度差異巨大。俗話說不冷不熱好釣魚,氣溫過高或者過低時,魚的進食都會減少。不冷不熱的水溫,正是絕大多數魚類的最佳進食溫度。

秋季野釣大魚,首先需要註意時機,其次需要註意水面。時機很重要,氣溫條件不同魚垂釣的難度差異巨大。俗話說不冷不熱好釣魚,氣溫過高或者過低時,魚的進食都會減少。不冷不熱的水溫,正是絕大多數魚類的最佳進食溫度。所以從時機的角度來說,秋分前後一直到秋末階段,這才是大魚真正好釣的階段。一、鏵尖、半島水面自然要選擇較大的水面,大水面中才有大魚,而且大水面出魚一般比較差,每年也就是春末夏初階段,中晚秋階段才比較好釣。釣大魚需要註意釣位的選擇,此時魚類進食較為旺盛,開始貼秋膘準備過冬,選擇釣位時要註意食物分佈,這是選擇合適釣位的關鍵因素。鏵尖是底層魚類覓食的必經之路,半島是中上層魚類覓食的必經之路,都是較為經典的魚道地形。一定要註意,此時魚類進食比較旺盛,深水是沒有食物的,所以不必釣得過於深遠。二、灣子兩側、大小水面相連這是兩種最適合春秋季節選擇的釣位,特點是渾水、不深但是食物較為豐富。灣子一般指的是大灣,岸邊深深凹進去的部分,水流帶著泥沙會沈積在這裡,基本都會有水草分佈。這是食物極為充足的地方,雖然不深但是水渾,魚在其中也會感覺比較安全。水面大食物少,水面小食物多,對於絕大多數水面都有這個特點。大魚進食量大,在水溫較為適宜的中晚秋階段每天都會從大水面進入小水面覓食,相連的地方自然也是經典的魚道地形瞭。為何時更適合春秋兩季,這是因為兩種地形水往往都不深,不冷不熱才適合釣淺水。三、坡、坎、臺階、水下坑這是較為經典的魚窩地形,適合釣底層魚類。一般來說,中上層魚類沒有魚窩,也沒有魚道。哪裡食物豐富就去哪裡進食,並沒有一個較為規律的路線,所以沒魚道。水溫、溶氧條件不同時,中上層魚類所在的區域、水層也會不同,所以說沒魚窩的概念。釣中上層魚類時,比較註重找準水層,釣底層魚類更註重地形。一些坡、坎、臺階等地形,屬於深淺水交界的區域,這是底層魚類的經典魚窩地形。深水安全,淺水有食物,深淺水的位置自然可進可退瞭。在黑坑愛好者中有這樣一句話,面對平底的黑坑,哪怕窩點這裡水下有個20厘米的坑,魚也會比其他地方多,這就是魚窩的概念。四、橋墩、巨石、瓦礫釣橋墩一年四季都可以,這是經典的魚窩地形。橋墩是魚類喜歡躲藏的地方,也能躲避流水的沖刷。但是釣橋墩是有變化的,夏季、初秋肯定是釣橋面下的橋墩附近,這裡涼爽而且方便躲藏。中晚秋時釣背水的一面,這是魚兒休息的地方。類似的還有巨石,雖然地形不同但是原理相同。巨石區域容易生長青苔,青苔容易吸引螺在這裡進食,所以這種地方適合釣喜歡啃青苔的黃尾鯝,或者是喜歡吃螺螄的青魚。水下瓦礫多,釣魚不打窩,水下環境越是復雜,往往越是可能有魚窩。水下瓦礫有水下臺階、水下坑的特點,也有硬底的特點,屬於食物豐富又適合魚類躲藏的區域。還比較容易掛底,釣魚人不太喜歡光顧。如果是釣鯽魚,牢記大鯽魚喜歡深遠的水草區域。中晚秋時,荷葉縫隙、蘆葦叢根部才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9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