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魚鬧窩如何釣大鯽魚?簡單三步學會小中取大,新手一看就會
最近有釣友問筆者:雜魚鬧窩該怎麼樣去釣,這為什麼同樣的魚情,別人上來的都是那種大板鯽,我呢就是鰟鮍、白條還有那種很小的麻將鯽。雜魚鬧窩是野釣很常見的一種魚情,由於臺釣本身釣法的限製,所以能否正確處理對最終漁獲的影響是很大的。
最近有釣友問筆者:雜魚鬧窩該怎麼樣去釣,這為什麼同樣的魚情,別人上來的都是那種大板鯽,我呢就是鰟鮍、白條還有那種很小的麻將鯽。雜魚鬧窩是野釣很常見的一種魚情,由於臺釣本身釣法的限製,所以能否正確處理對最終漁獲的影響是很大的。不過幸運的是這些麻煩並不會困擾到我們這些後來者,早在臺釣流行的初期,大師們就提出瞭一整套處理的流程。
改變調釣方式
首先第一步就是從這個調漂方式入手,舍棄多餘的靈敏度。我們正常調釣的時候鉛墜是懸墜的狀態,線組也有一個繃緊的趨勢,這樣的話整個釣組靈敏度比較高,這也是臺釣的優勢。不過我們遇到這種雜魚鬧窩的魚情,由於線組靈敏度太高,它就會出現這種不規則的上躥下跳,你根本就不知道從哪裡入手。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正常的調釣方式給放棄掉,直接采用這個加鉛,跑鉛的釣法。
具體的一個操作步驟可以是這樣的,就比如說我這個釣組正常調釣的時候使用的鉛皮是這麼長,那遇到雜魚鬧窩的時候,我就要再加上一半以上的這個鉛皮,讓這個鉛皮的整體重量達到這個浮標吃鉛的1.5倍到兩倍左右,然後拋到水裡去,讓浮漂露出水面幾目。
操作完成之後,整個釣組的狀態就是雙子線全躺,鉛皮斜立在塘底,那麼穩定性就會大增,可以過濾絕大部分的雜魚信號。當然,我們在調釣方式改變之後,你這個子線的長度也要相對應的縮短,我們的子線可以采用單邊十公分的長度。越短的子線在跑鉛釣法中具備越高的靈敏度,所以這一步還是比較關鍵。
換鉤:區分雜魚和大魚
改變完調漂方式之後接著我們進行第二步:換鉤。大傢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雜魚跟大魚,它們生活習性上的一些本質差別。首先雜魚活動都是成群結隊;而大魚呢特立獨行都是單獨活動。而且雙方在覓食、遊動的速度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小魚搶食起來特別的兇,遊動速度快;大魚吃東西則慢條斯理。在這種情況下一塊餌料你放在水中,雜魚跟這個大鯽魚去搶食,這個大鯽魚是絕對搶不過人傢的。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釣友說在雜魚鬧窩的情況下,你釣起來的永遠都是雜魚,因為這個大魚根本搶不到。
改變這種情況也不難,那就是把魚鉤換大。平時我們去野釣鯽魚的時候通常用的會是四號以下的袖鉤,就是用三號左右,那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把這個鉤子的大小換成四號袖,或是極端一點的魚情換成五號袖鉤。鉤子你換大瞭之後,這些小鯽魚它會去啄但它吃不下去;而這些大鯽魚呢它不會吃得這麼流暢,但是四五號的袖鉤還是勉強吃得下去。這樣小鯽魚吃不下去它就會自動散開,大鯽魚就有機會過來吃,那麼你就可以把它釣上來。
當然,我們換完鉤子在釣餌方面也需要一些相應的配合,就比如說我們可以把餌料適當打黏,讓雜魚不容易把它消耗完。如果你是用蚯蚓作釣的話,蚯蚓掛鉤的時候不要留尾巴,直接掛那麼一點點在鉤柄上,讓雜魚有機會去吃,但它沒有機會把蚯蚓扯下來,這樣就可以提高大魚去吃的一個概率。
總而言之一句話,鉤子跟釣餌的配合要讓雜魚沒有辦法輕易地把釣餌消耗以及吃下去,這樣大鯽魚就有機會,你也就有機會,這是小中取大最最關鍵的一步。
抓口
第三步,掌握正確的抓口時機。簡單來說就是雜魚在鬧的時候我不動,等到有大鯽過來吃的時候我再起竿。剛才我們已經是用瞭跑鉛釣法加上換鉤,整個釣組的穩定性雖說會有一定的提升,但由於這個雜魚鬧窩的影響,整個浮漂的動作還是會以這個跳動為主。當這個浮漂出現一些上躥下跳或是急促的黑漂、頓口的時候,大傢不用去管它,就算你管它也是空竿。這是因為底下的這些小雜魚它吃不下這些鉤餌它隻能扯動,所以就會產生這種急促的漂相。
大傢需要註意的漂相其實就一種,浮漂上頂就是我們揚竿刺魚的最佳時機。因為鯽魚吃餌它有一個習慣,它把餌料吃進嘴裡去的時候它會有一個擺平身子咀嚼的動作。浮漂上頂意味著有魚把這個鉤餌吃到嘴裡去,然後它擺平身子順帶著鉛皮離底,鉛皮一離底浮漂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一個上頂的動作。雜魚體型小,四、五號的袖鉤它肯定是吞不下去的,能吞4-5號袖鉤的這個魚那肯定是那種大鯽魚,所以這一系列操作下來,你就實現瞭在雜魚堆中釣大鯽魚的一個目標。
上述這些操作步驟其要點有兩個,第一個使用跑鉛減少雜亂信號,第二個用大鉤區分雜魚和大魚。這裡筆者告訴大傢,其實這些並不是臺釣的原創,而是從傳統釣借鑒過來的,七星漂配合朝天鉤正是這種釣法的本源。從臺釣剛開始使用的時候,不少釣魚大師就敏銳地捕捉到瞭這種釣法在野外環境的種種弊端,以至於很多釣法的靈感歸根結底都來自於傳統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3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