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窩別急著釣,等一個小時再下竿,反而釣的比別人多
大部分釣友在垂釣的時候都習慣“現打窩現釣”,尤其玩臺釣的更是如此,因為臺釣這種釣法本身就講究誘釣結合、邊誘邊釣。
其他季節打瞭窩直接釣無所謂,甚至可以不打窩,靠餌料的頻率和霧化去誘魚釣魚,而在冬季,咱們大可不必急著下竿,比如打完窩可以先晾它個一小時。
大部分釣友在垂釣的時候都習慣“現打窩現釣”,尤其玩臺釣的更是如此,因為臺釣這種釣法本身就講究誘釣結合、邊誘邊釣。
其他季節打瞭窩直接釣無所謂,甚至可以不打窩,靠餌料的頻率和霧化去誘魚釣魚,而在冬季,咱們大可不必急著下竿,比如打完窩可以先晾它個一小時。
無論是玩傳統釣還是臺釣都沒有關系,都可以“等一等”再下竿,倒是這個等待的時間並非固定在一小時,可以縮短點也可以延長一點。
晾窩的原因和意義
打完窩先不釣,等一段時間再釣,這個叫做“晾窩”。
那為啥要晾窩呢?最直接的一點是就算你打完窩直接釣,短時間也釣不上來,既然釣不上來那還不如等一等,畢竟天氣那麼冷對吧。
冬季水溫低,魚活躍度差、不愛動,所以進窩的時間比較久,就算進窩瞭,也不會立馬吃餌,要墨跡很久。
魚不進窩,我們就是無效作釣,純純浪費力氣,即使有魚進窩瞭,前期數量不多、咬鉤欲望不高,咱們過早開釣老是起竿反而容易驚魚,延遲發窩時間。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你把進窩試探的那兩條魚給釣走瞭,那發窩就更慢幾個小時釣不到都有可能。
還不如等一等,讓前期進窩的魚慢慢吃消除警惕性,然後“以魚誘魚”,窩子裡魚越聚越多,魚的活躍度就會高起來,窩料也會被快速消耗。一段時間以後,窩子裡魚很多瞭、積極性變高瞭、同時窩料也被消耗的七七八八瞭,這就是下竿的最好時機,連桿的可能性非常大。
到底要等多久,一個小時夠不夠?
要達到上面說的效果需要多久呢?一個小時夠不夠?這個時間其實不是固定的,和資源、釣位、天氣、打窩量等等都有關。
舉幾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在江河裡面作釣和在魚塘裡面作釣,那魚資源不一樣,進窩的速度肯定也不一樣對吧。魚塘的密度稿加上水面又小估計窩料一下水就被魚感知到瞭,幾分鐘就能聚起來,而江河這樣水廣魚稀的地方別說一個小時,就算一天都不發窩也是有可能的。
再比如窩量,在同一個地方、同一位置作釣,那麼資源、天氣、釣位都是一樣的,這就得看你的窩量瞭,你打一兩窩料和一斤窩料那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打一斤窩料那個位置估計大半天都不會上魚瞭,咱們打隔夜窩也就打個半斤一斤的量。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相信大傢應該對發窩時間有瞭一個基本瞭解瞭,但是瞭解歸瞭解,具體怎麼做還不知道對吧?
我有個建議,你可以每等半小時釣一會兒試試,如果下去就有口、馬上就上魚,甚至開啟連桿的模式,那就說明發窩瞭,可以開釣瞭。如果等半小時依然沒口,或者半天來一口,還不怎麼上魚,那就繼續等,再等半小時,以此類推。
資源差怎麼辦?
如果你按照上述方法,每隔半小時“查窩”就一定會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窩子一直不發,你等半小時開釣沒口,等一小時開釣也沒口,一連等瞭好幾個小時始終不見魚來。或者說隻有零零散散幾個魚,壓根開啟不瞭連桿的模式,感覺每條魚都是過路魚、都得靠騙、靠糗才能上來。
毫不誇張的說這種情況是目前大部分釣友野釣的現狀,大部分原因就是資源差導致的,少部分是天氣或者釣位不行。
那該如何解決呢?目前以我的認知和能力隻有兩種辦法應對。
第一種是通過多打窩來彌補。一個窩子上2條魚,十個窩子就能上20條,哪怕一半的窩子都死瞭,那也有10條,看起來也不錯。當然瞭,打十個窩肯定是不現實的,咱們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和窩料還不一定管的過來,何況別人也要釣,我隻不過是舉個例子而已。
打兩三個窩還是可以的,就在這兩三個窩裡面來回釣,出魚好的多釣一會兒,出魚差的少釣一會兒,不出魚的可以不釣。
這其實是傳統釣的玩法,但臺釣也是可以操作的,前提是裝備少一點或者窩子之間不要相隔太遠,另外我建議用活餌比較好。
另一個辦法,打下窩先等半小時,半小時不發窩再等半小時,等到你不想再等瞭,那就直接開釣好瞭。
畢竟時間有限,有些釣友一周也隻有一二天的時間釣魚,好不容易出來一次,怎麼也得釣一會兒吧,不能一直幹等著。
其實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做法是用雙竿,一開始就下兩隻竿,一短一長,短一點的竿不打窩或者打一點點窩,直接開釣拉餌抽頻率,哪怕沒魚也可以當作解悶。
另一個窩打完窩卻不釣,等半小時一小時後再下竿,掛蚯蚓或者紅蟲丟那裡就不管瞭,有魚就釣、沒魚就隨他,愛吃不吃。
以上方法是我在冬季常用的方法,使用多年效果確實不錯。
我經常在朋友圈發魚獲,老是有釣友羨慕我們這邊資源好,其實資源是真不咋地,釣得多的原因一是多跑、多找釣點,二少掌握正確的釣法,二者缺一不可。
現如今野釣資源越來越差,我相信全國各地都一樣,所以想要釣到魚、比別人釣的好就得多下功夫、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