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魚泡的釣點也能釣住魚?答案在這裡

現在看網上很多教釣友們怎麼看魚泡的文章,什麼草魚、鯉魚、鯽魚等的魚泡有什麼區別?還有怎麼分辨魚泡和沼氣泡等等。我不知道寫這些文章的“大師們”在釣點看多過多少魚泡,反正我是很少看到魚泡,但在沒有魚泡的釣點也照樣能釣住魚。

現在看網上很多教釣友們怎麼看魚泡的文章,什麼草魚、鯉魚、鯽魚等的魚泡有什麼區別?還有怎麼分辨魚泡和沼氣泡等等。我不知道寫這些文章的“大師們”在釣點看多過多少魚泡,反正我是很少看到魚泡,但在沒有魚泡的釣點也照樣能釣住魚。

還看到一篇文章中說隻有有經驗的釣魚人才能看到魚泡,這個我就更奇怪瞭,有經驗的釣魚人長三隻眼嗎?還是他們有特異功能?

有魚泡的水域下面有魚,這個沒有啥爭議的;但沒有魚泡的水域就一定沒有魚嗎?我是持否定態度,不過要鬧明白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分析魚泡說起。

首先看看魚泡是怎麼形成的,魚在水底攝食時,會把魚鰓的鰓蓋打開,把口腔的水排除,然後鰓蓋閉合,此時在魚嘴肌肉的作用下,口腔內形成負壓,當魚張開嘴時,食物會隨水流進入到魚口腔內,形成瞭魚吞食食物,當然在沒有食物的時候魚也會不斷地讓水進出口腔,就像人的呼吸一樣,也僅僅當魚發現食物時,口腔產生的負壓會加強,進出魚嘴的水流強度會加大,這時也才有氣體排出,也才有魚泡。

我們養在魚缸裡的魚平靜地遊動時,從來不會看到有魚泡產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沒有魚泡並不能判定釣點裡沒有魚,隻能判定釣點沒魚進食。

另外,就是釣點有魚進食就一定能看到魚泡嗎?我們都知道水有壓力,水越深壓力越大,當水深超過2米時,就是有魚泡也會由於水的壓力在沒出水面時就會破開,很難完整地冒出到水面。

由此可以判定,依據魚泡得知水底是否有魚基本是個偽命題,除非是在淺水區域,或雖是深水區域但魚卻在淺水層,才可能有魚泡出現。

有心的釣友這時候可能要問,魚泡在沒出水面時破裂,那水面也會有反應吧,的確有反應,我們會看到水面並不會平靜,而是會產生波浪或者波紋,有的釣友把這些稱為魚浪,依據魚浪判斷水底有沒有魚比依據有沒有魚泡來判斷有沒有魚要靠譜的多。

我們平時到達釣點,如果僅僅憑借有沒有魚泡或有沒有魚浪決定是否下竿,那麼十次有九次半會釣不成魚。

所以說沒有魚泡的釣點下面不一定沒有魚,隻要是釣點的位置適合魚逗留和覓食,就不用換釣位。

最後總結:魚不會隨時隨地都產生魚泡;隻有加大進出口水流強度時才有可能產生魚泡;釣點裡的魚在不進食的時很難產生魚泡;水深超過兩米就是產生魚泡我們也看不到;我們可以通過魚浪判斷水底是否有魚進食。

釣友們,你學“廢”瞭沒?學“廢”瞭記著點個關註、點個贊!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yd/1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