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鵝毛、縫衣針:兒時釣魚"老三樣",陪我度過瞭純真釣魚時光

瞧后备箱里满满当当的碳素竿、纳米漂、钛合金钩,你可曾思量:在没有这些高亮装备的以往,一批老钓友是如何去钓鱼的?竹竿充作钓竿,鹅毛做成浮漂,缝衣针弯成鱼钩——这“老三样”组合,曾陪众多人度过了极其纯真的钓鱼好时光。回忆往日小时候,我前往竹林里

本文共計1078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5分鐘。

瞧後備箱裡滿滿當當的碳素竿、納米漂、鈦合金鉤,你可曾思量:在沒有這些高亮裝備的以往,一批老釣友是如何去釣魚的?竹竿充作釣竿,鵝毛做成浮漂,縫衣針彎成魚鉤——這“老三樣”組合,曾陪眾多人度過瞭極其純真的釣魚好時光。

回憶往日小時候,我前往竹林裡去挑選釣竿。尋找生長瞭三年以上並且竹節均勻又彈性十足的老竹。火烤校直之後,再掛到陰涼的地方去風幹,一般需要長達半年的時間。這般製作出來的釣竿具有韌性的且具有腰力。

去年在老傢舊房裡尋得當時所用的竹釣竿,試使用瞭一下,竟然意外發現手感依然是出奇的好。具有彈性的竹竿能夠有效緩沖魚的沖擊並且傳遞魚訊十分清晰。

針對現代釣竿而言,竹竿更能考驗控魚的技巧,可也更能體驗人魚博弈的趣味。

回想當時,選竹竿的過程本身就是一門小學問。需分辨的竹齡、需觀察的竹節、需測試的彈性這些經驗是老釣友智慧的結晶。

再就是鵝毛梗,它可是天然的浮漂,這或許就是最被輕視的傳統釣具。從鵝翅膀上所取的大羽毛剪成小段穿在魚線上,便成為瞭最為靈敏的浮漂。不同粗細的鵝毛梗,能夠去應對各類魚情。

那時候的我特別喜愛用鵝毛梗去釣鯽魚。它適中的浮力很少出現假信號。而且它製作起來還挺簡易,損壞瞭就隨更換便是,根本無需去擔憂價格的問題。

盡管現代浮漂十分精細,但卻丟失掉觀察自然的樂趣。選用的鵝毛梗,需要依據羽毛的粗細、長短去進行調整,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對於魚情的一種理解。

還有當時所用的釣鉤,是將縫衣針在煤油燈上烤紅後,用鉗子彎成的釣鉤,這是當時老釣友必備的項技能。雖不像現代魚鉤那樣鋒利,可自製魚鉤有別樣的妙處,因為不夠鋒利,反而使得釣手需要更精準地去把握提竿時機。

至今的我仍然記得第一次使用自製魚鉤釣到鯽魚時的份喜悅。通過手感去判斷魚汛、在恰當的時機去提竿的那種感覺,是當下用鋒利魚鉤極難體會到的。

這些最為珍貴的傳統釣具,能更加貼近自然。竹竿生長的故事被每一道紋理所訴說,生命的溫度由鵝毛梗所保持,用心打磨的縫衣針做成的的鉤,在使用它的個過程中,乃是與自然進行對話的個過程。

當下幾乎看不到有老釣友用“老三樣”在水邊釣魚瞭,不過我敢保證其漁獲不會遜色現代裝備。同時也在想:釣具能夠有所提升,但是釣魚的核心智慧始終不會陳舊過時。

其實,“老三樣”所教會我的不隻是釣魚的技巧,更是一種屬於生活層面的態度。韌性的竹竿它告知我做事得有彈性,樸實的鵝毛梗它提示我要回歸本質,改造的縫衣針它呈現出化普通為神奇的可能性。

在這個追逐高科技釣具的這樣的時代裡,這些便不由讓我思考:我們平時釣魚是否太過依賴裝備瞭,卻把釣魚最本真的樂趣給忽略掉瞭?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49301.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