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深秋逗釣連桿上魚,而你逗釣卻把魚嚇跑,差距究竟在哪?

深秋的水边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有人轻轻提竿逗钓,接连上鱼;你也学着他的样子逗钓,鱼却四散而逃。同样是逗钓,为何结果天差地别?其实,逗钓不是简单的提竿,而是一门需要精准把握的艺术。下面,你的老钓友悠渔乐好就把深秋逗钓的精髓分享给你!

本文共計1301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深秋的水邊常看到這樣的畫面:有人輕輕提竿逗釣,接連上魚;你也學著他的樣子逗釣,魚卻四散而逃。同樣是逗釣,為何結果天差地別?

其實,逗釣不是簡單的提竿,而是一門需要精準把握的藝術。下面,你的老釣友悠漁樂好就把深秋逗釣的精髓分享給你!

一、逗釣的節奏:快慢之間的學問

深秋水溫下降,魚的活性降低,動作變得遲緩。這時候的逗釣,需要放慢節奏。很多人看到別人逗釣上魚,就跟著頻繁提竿,結果把正要咬鉤的魚嚇跑瞭。

正確的逗釣節奏應該是:每次提竿幅度控製在10-20厘米,動作要輕柔緩慢,間隔時間保持在2-3分鐘。就像我們招呼一個猶豫的朋友,動作太大太急反而會把他嚇走。

記得去年在水庫釣魚,旁邊的老師傅每隔兩三分鐘才輕輕提一次竿,一個上午釣瞭十幾條大板鯽。而我那時每分鐘都逗好幾次,最後隻釣到幾條小魚。

二、逗釣的幅度:輕重要恰到好處

深秋的魚口很輕,對任何異常動靜都格外敏感。逗釣時幅度太大,會讓魚覺得危險;幅度太小,又起不到誘魚效果。這個度很難把握,需要根據當天的水情、魚情來調整。

有經驗的釣手會先試探:開始用小幅度逗釣,觀察魚的反應。如果魚口變好,就保持這個幅度;如果魚口變差,就調整幅度或頻率。

水清時逗釣幅度要小,水渾時可以適當加大。天氣暖和時魚比較活躍,天冷時就要更溫柔些。

三、逗釣時機的選擇

不是任何時候都適合逗釣。當魚正在窩裡覓食時,突然的逗釣會打亂它們的節奏。而在魚遲遲不開口,或者窩裡有魚卻不咬鉤時,適當的逗釣能激起它們的食欲。

觀察浮漂的細微動作很關鍵。如果浮漂偶爾輕輕晃動,說明窩裡有魚在觀察。這時來一次輕柔的逗釣,往往能激起它們的咬鉤欲望。

四、餌料狀態與逗釣的配合

逗釣的效果跟餌料狀態密切相關。霧化太快的餌料,經不起多次逗釣;太硬的餌料,逗釣時又缺乏動態誘惑。理想的逗釣餌料應該是:既有一定附鉤性,又能在水中呈現自然飄落狀態。

使用蚯蚓、紅蟲等活餌時,逗釣效果最好。因為這些餌料在水中始終保持活性,逗釣時更能模擬自然狀態。使用面餌時,可以適當增加拉絲粉含量,保證餌料在逗釣過程中不會脫落。

五、水情不同,逗釣方式也要變

水流較急時,逗釣要以橫向牽引為主,利用水流讓餌料自然擺動。靜水環境中,則以垂直提逗為主,模擬餌料緩慢下沈的自然狀態。

水深不同,逗釣方式也要調整。淺水區逗釣幅度要小,頻率要低;深水區可以適當加大幅度,因為水深的緩沖作用,不會那麼容易驚魚。

六、這些時候不要逗釣

明明窩裡有魚星,浮漂也有動作,但就是不咬鉤。這時候很多人會急著逗釣,結果反而把魚嚇跑。其實這可能是因為魚正在試探,耐心等待往往比貿然逗釣更有效。

剛有魚咬鉤或者剛跑魚後,也不要立即逗釣。這時窩裡的魚受到驚嚇,需要一段時間恢復。最好等上十幾分鐘,待魚群恢復平靜後再繼續逗釣。

寫到最後,逗釣的精髓不在於動作本身,而在於對魚的理解。每一次提竿都是在與魚對話,動作太快就像大聲喊叫,動作太慢又像喃喃自語。隻有不快不慢、不輕不重,才能與魚達成默契。

深秋的魚情雖然復雜,但隻要我們用心觀察,耐心調整,就能找到最適合的逗釣方式。#頭條創作嘉年華#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48293.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