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的“黃金釣位”有共性,你找具有這些特症的地方坐準沒錯!

相信不少钓友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沿着河来回走了大半天,好不容易瞅见个空位,兴冲冲摆开装备,结果愣是坐了一下午,浮漂动都不动一下……难道好钓位真的全靠运气?当然不是!野钓选位置其实有窍门,真正的“黄金钓位”往往藏着一些共同的“信号”。

本文共計1253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相信不少釣友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沿著河來回走瞭大半天,好不容易瞅見個空位,興沖沖擺開裝備,結果愣是坐瞭一下午,浮漂動都不動一下……難道好釣位真的全靠運氣?

當然不是!野釣選位置其實有竅門,真正的“黃金釣位”往往藏著一些共同的“信號”。隻要你摸透這些門道,就相當於看懂瞭水下的“藏寶圖”。

下面,你的老釣友悠漁樂好就拋開那些老掉牙的“口訣”,實實在在聊聊,怎麼像老獵人一樣,一眼認出魚喜歡呆的地方。

一、魚的“秘密通道”:深淺交界

要想漁獲多,首先找對坡。魚不像人,它們精明得很,尤其是大個體的,很少會傻傻待在一眼到底的淺灘,或者死氣沈沈的深溝裡。

真正藏魚的地方,往往是深淺交界的那條“線”。這裡對魚來說,就像是傢和飯堂之間的必經之路——深水用來躲藏休息,淺灘用來覓食活動。

而這片交界區,既讓它們有安全感(隨時撤回深水),又能輕鬆開飯。再加上水流常常把食物沖積到這,小魚小蝦也紮堆,自然就成瞭大魚定點開餐的“食堂”。

怎麼找?別靠猜!裝上重鉛,認真拋幾竿,細心感受水底深淺變化。當你發現浮漂目數突然大幅度增高或降低,恭喜你,找到那個“坎”瞭!窩子打在這附近,就等於蹲在瞭魚的“交通要道”。

二、魚的“自助餐廳+避難所”:水草與障礙區

老話說“釣魚不釣草,等於胡亂跑”,不是沒道理的。水草區域簡直就是魚類的“繁華商圈”:這裡滋生昆蟲、微生物,也藏著小魚小蝦,食物管夠;水草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水體溶氧更足;密集的草區、倒樹、石堆,更是天然的“掩體”,讓魚安心躲藏。

不過,不是見到草就拼命往裡拋。最好選那種:大片水草邊緣的草洞、或亮水區中一簇獨立的障礙物。這些屬於“VIP包間”,魚覺得更安全。記住:天熱釣草邊,天冷釣草心,基本錯不瞭。

三、魚的“加氧站和自助餐臺”:入水口和洄灣

活水,是野釣的靈魂。入水口附近,新鮮水流持續註入,溶氧量超高,魚活性會明顯更強。同時水流還會帶來上遊的食物,天然形成“餵食點”,魚都喜歡在這等著“開飯”。

而洄灣是水流變緩的區域,食物容易沈積,便於魚類停留覓食,是經典的“魚道”地形。

要註意的是:在入水口作釣,要避開急流,選水流稍緩的二道區;在洄灣則首選灣底或腰部,那裡往往是聚魚的“黃金坑”。

四、魚的“巡遊瞭望點”:樺尖地形

樺尖,就是岸邊凸進水中的那塊地方,像半島似的。這種地形相當於幫你把釣位向前延伸瞭一截,讓你更容易夠到魚道。

魚沿岸巡遊時,一定會經過這種凸出的“前臺”。你在這裡下竿,相當於守在瞭“十字路口”,來來往往的魚都可能碰上。

但不是所有樺尖都好用,一定要選那種前方面對大片深水的。如果凸出去對著淺灘,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最後總結一下,其實所有好釣位,都圍繞著魚最根本的需求:安全、食物、氧氣。我們選位置,就是在幫它們找“三合一”的理想住所。

下次到水邊,別急著甩竿。先花幾分鐘,看看水面有沒有魚腥?觀察一下岸邊地形、水流走向?有機會就跟當地釣友聊兩句。然後拿出魚竿,掛上鉛皮,認真探探水底結構。你會發現,整片水域仿佛變成瞭一張立體藏寶圖——而哪個位置藏魚,早已清清楚楚寫在瞭“圖”上。#我的寶藏興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43101.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