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二十年才明白:高手拼到最後,其實就比這一件事!

*#钓鱼最关键的是什么?#那天在八一水库看到的一幕,到现在还印在脑子里。两个钓鱼人,一个装备精得跟要去参加国际比赛似的,竿包鼓鼓囊囊,漂盒里少说二三十支漂;另一个呢,就带根磨得发亮的竹竿,马扎上挂着个生锈的铁皮盒子,里面装着些蚯蚓。结果你猜

本文共計1322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釣魚最關鍵的是什麼?#那天在八一水庫看到的一幕,到現在還印在腦子裡。兩個釣魚人,一個裝備精得跟要去參加國際比賽似的,竿包鼓鼓囊囊,漂盒裡少說二三十支漂;另一個呢,就帶根磨得發亮的竹竿,馬紮上掛著個生銹的鐵皮盒子,裡面裝著些蚯蚓。結果你猜怎麼著?那個\"寒酸\"的老頭兒,一下午釣的魚比旁邊那位多出三倍不止。

這事兒讓我琢磨瞭很久。

剛學釣魚那會兒,我也迷信過各種\"必殺技\"。網上說的神餌配方,買!釣友推薦的新款竿子,買!總覺得高手肯定藏著什麼不傳之秘。後來見得多瞭才發現,那些花裡胡哨的東西,有時候還真不如一把蚯蚓好使。不是說裝備不重要,而是——怎麼說呢,就像做飯,鍋具再高級,不會掌握火候也是白搭。

釣魚這事兒,說到底拼的是種感覺。

這種感覺很難形容,就像老司機開車不用看儀表盤,光聽發動機聲音就知道哪兒不對勁。我認識個老釣友,他能站在岸邊聞聞風,就知道今天魚在哪個水層。聽起來玄乎?但人傢就是能比別人釣得多。

後來我觀察發現,他其實是在看水面的波紋,聽鳥叫的方向,甚至——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感受空氣裡的濕度變化。

有一次我特意跟著他學。大清早到河邊,他讓我先別急著下竿,就坐在那兒聽。開始我覺得莫名其妙,後來慢慢聽出瞭門道:遠處時不時傳來\"撲通\"聲,那是魚在跳;近處水草邊有細微的\"吧嗒\"聲,是小魚在啄食。他說,這些聲音能告訴你魚在哪兒,在幹什麼。

現在的釣具是越來越高級瞭,探魚器、電子漂,什麼都有。但有時候我覺得,這些玩意兒反而讓人變懶瞭。以前的老釣友,光憑手感就能知道水下是泥底還是沙底,現在多少人離瞭電子設備就抓瞎?

說到這兒,想起個有意思的事。去年在沙河的一個野塘釣魚,遇到個用竹竿的老爺子。他釣組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一根線,一個鉤,掛條蚯蚓。我這邊又是打窩又是調漂,忙活半天,人傢已經上瞭好幾條鯽魚。我忍不住過去請教,老爺子就說瞭句:\"魚啊,跟人一樣,喜歡自在。\"

這話讓我琢磨瞭好幾天。後來才明白,他說的不是魚,是說我們這些釣魚的人。太在意裝備、技巧,反而把最根本的東西丟瞭——對水的理解,對魚的感知。

現在的釣魚圈有個怪現象:裝備競賽。竿子要最輕的,輪子要最順的,好像誰裝備好誰就能釣得多。但你去看看那些真正的高手,他們的裝備往往簡單得出奇。不是買不起,而是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認識個競技釣手,拿過不少獎。有次聊天,他說瞭句大實話:\"比賽比到最後,比的不是技術,是心態。\"想想也是,同樣的釣點,同樣的餌料,為什麼有人能連桿有人就空軍?差的就是那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

這種感覺怎麼練?說實話,沒什麼捷徑。就是得多釣,多觀察,多思考。有時候我覺得,釣魚跟下棋挺像的,都得學會\"讀\"——讀水,讀魚,讀天氣。

最近我開始嘗試個笨辦法:每次釣魚前,先在岸邊站會兒,看看水的顏色,聽聽聲音,感受下風向。說來也怪,這麼做瞭以後,空軍的時候確實少瞭。可能魚也喜歡認真觀察它們的人吧。

說到底,釣魚這門手藝,練到最後比的不是誰更會釣,而是誰更懂魚。這話聽著有點玄,但你要是見過那些真正的老釣手,就知道我在說什麼瞭。他們往水邊一站,好像就能跟魚對話似的。

下次你去釣魚,不妨試試:先別急著拋竿,靜下心來感受下。也許,魚就在那兒等著你呢。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40425.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