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種常見的中魚漂相,調漂隻是基礎,看漂才是高手!

浮漂是钓鱼人观察水下鱼情的“眼睛”,不同的漂相对应着鱼在水下吃饵的动作,掌握钓鱼漂相的识别和技巧,能显著提升垂钓时的中鱼率,本文就来详解十种典型的中鱼漂相,希望能给新手钓鱼人起到参考学习的作用。

本文共計1378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浮漂是釣魚人觀察水下魚情的“眼睛”,不同的漂相對應著魚在水下吃餌的動作,掌握釣魚漂相的識別和技巧,能顯著提升垂釣時的中魚率,本文就來詳解十種典型的中魚漂相,希望能給新手釣魚人起到參考學習的作用。

一、黑漂(悶漂)

浮漂動作表現為突然快速下沈消失於水面, 形成原因:常見於掠食性魚類(如黑魚、鱸魚)猛烈吞鉤,或底層魚(鯉魚、青魚)咬餌後迅速調頭逃竄,不過在水流過急,或小魚鬧窩時也可能出現假黑漂的情況。

二、頂漂(送漂)

浮漂動作表現為勻速上頂1-3目後停頓,形成原因:鯽魚等魚種吞餌後出現擡頭,導致浮漂失去瞭下拉的重力而上浮,在冬季釣一些輕口魚可能出現半目微頂,這種情況一定要仔細分辨,中魚上頂動作並不明顯。

三、頓口(下頓)

浮漂動作表現為突然短促下沈半目至1目,如點頭一般, 形成原因:魚吸入餌料瞬間產生的吸力傳導至浮漂,常見於生口魚積極覓食階段。輕頓多為試探,連續頓口需立即提竿,頓口最考驗釣者的手眼反應速度。

四、點漂(抖漂)

浮漂動作表現為高頻小幅抖動在3~5次之間,形成原因:多由小雜魚啄食或鯉魚拱泥引起,在釣泰鯪時最常見這種漂相,持續點漂後接黑漂/頂漂時果斷提竿,單獨點漂可暫緩動作,動作連續的情況擡竿都能中魚。

五、走漂(平移)

浮漂動作表現為平移橫向移動,形成原因:常見於流水區域或魚群銜餌遊動,鯽魚走漂多呈勻速,鰱鳙吸餌可能導致浮漂畫圈移動。走漂也是中魚率很高的漂相之一,它和黑漂一樣,隻是魚選擇遊走的方向不同。

六、移漂(斜拉)

浮漂動作表現為傾斜下沈並朝特定方向位移,形成原因:多因魚咬鉤後未完全吞食即遊走,此時提竿易錨魚,建議等待浮漂完全沒入水中再起竿。移漂和走漂的動作基本相同,隻不過後者在水中運動的範圍較廣。

七、跳漂(顫漂)

浮漂動作表現為間歇性上下跳動如舞蹈,形成原因:最常見的是白條等上層魚搶食的典型信號,可改換小鉤細線或加重鉛墜過濾虛假信號。如果在深水區作釣也出現這種漂相,請保持耐心,可能是大魚在試探餌料。

八、截口(停頓)

浮漂動作表現為浮漂下落過程中突然停止,形成原因:說明浮漂還沒有沈到位,魚就在半水截食,特別是鯿魚、翹嘴活躍時,見此漂相應立即揚竿。截口在黑坑很常見,它的中魚率非常高,野釣大多是白條截食。

九、臥漂(躺漂)

浮漂動作表現為平躺水面不再立起,形成原因:常見於淺水區魚銜餌向上或遊向近岸,或水底有障礙物拖住瞭下沈的鉤餌,需結合水域環境判斷。浮漂平躺水面也是截口漂相的一種,多發生在水位上層的位置。

十、陰漂(緩沈)

浮漂動作表現為緩慢持續下沈不見回升,形成原因:多因大魚吞餌後下潛,或蝦蟹類夾餌拖動,需等待明確信號再操作。陰漂和黑漂相同,隻是黑漂有時會急促下拉,因漂多為緩慢,這多是大魚咬鉤的動作。

漂相實戰應用四個建議

1、環境變量:考慮水深、餌料狀態、季節溫差對漂相的影響。

2、組合判斷:註意連續漂相變化,如點漂接黑漂成功率更高。

3、裝備匹配:細尾漂放大信號,粗尾漂抗風浪,根據魚情選擇。

4、提竿手法:輕口魚用腕力短促刺魚,大魚需大臂帶小臂發力。

看懂浮漂是垂釣比較難學的技巧,釣魚調漂隻是基礎,而漂相則是千變萬化,想要精準看懂各種漂相,就需要我們釣魚人長期的實踐,然後通過對比積累經驗,這樣才能達到人漂合一的境界。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40216.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