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釣早口“失蹤”?不是魚不餓,是你沒對上它的“高溫鬧鐘”!

钓友们常挂嘴边的话:“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钓手有鱼钓”,可在夏季有很多事时候是晨钓钓一分一秒过去,浮漂纹丝不动,不禁让人心里直犯嘀咕:“这‘狂拉’的早口,莫不是个传说?” ,看来夏天的“早口”,似乎没那么简单,它可能悄悄挪了地方,换了时

本文共計1324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釣友們常掛嘴邊的話:“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起的釣手有魚釣”,可在夏季有很多事時候是晨釣釣一分一秒過去,浮漂紋絲不動,不禁讓人心裡直犯嘀咕:“這‘狂拉’的早口,莫不是個傳說?” ,看來夏天的“早口”,似乎沒那麼簡單,它可能悄悄挪瞭地方,換瞭時間。下面老釣友悠漁樂好就和大傢好好嘮嘮!

為啥夏天經典的“早口”會玩消失?這鍋,可能得讓“高溫”來背,它悄悄改寫瞭水下的生物鐘。

在春天或者秋天,夜晚降溫幅度大,水溫能降個十度八度的。到瞭清晨,水溫處於一天的低穀,魚經過一夜消耗,肚子空空,水溫一回升,它們就像被鬧鐘叫醒,迫不及待地到淺水找吃的,早口自然兇猛。

但夏天不一樣。夏天的夜晚,降溫幅度小得多,可能隻有三五度。即使你天不亮就到瞭水邊,水溫可能依然徘徊在二十七八度的高位。魚的新陳代謝在這種溫度下本來就快,夜間也在活動、消耗,到瞭清晨,它們可能並不像春秋季那樣處於極度饑餓的“開飯”狀態,更像是“剛加完夜班,想再瞇會兒”,早口自然就延遲瞭。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氧氣”。 水裡的氧氣白天主要靠水草、藻類的光合作用產生,晚上它們可就不產氧瞭,反而要呼吸消耗氧氣。所以,在夏日淩晨四五點,水中的溶氧量往往跌到瞭一天中的穀底,特別是水草茂密的水域。魚在低氧環境下會感覺昏沈、難受,哪還有心思大口吃餌?

直到太陽升高,藻類開始光合作用瘋狂產氧,水中的溶氧量逐漸回升,它們才會慢慢恢復活力,開口覓食。這個恢復過程,就把傳統的“早口”往後推瞭。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視:光線。 夏日的天亮得特別早!清晨五點鐘,天光已經大亮,光照強度可能相當於春秋季節早上七點。對於生性謹慎、喜歡弱光環境的大部分淡水魚來說,這種過早的強光環境會讓它們感到不安全。它們會本能地退回更深的水域,或者躲到橋洞、樹蔭、大片水草的陰影裡去。

那夏天的魚早上就不吃食瞭?當然不是!老釣友擡頭看天是個好習慣。如果是薄雲天氣,陽光不那麼毒辣,那麼早口可能會推遲到六點半到八點半左右。這時候溶氧開始回升,魚也逐漸從深水向更舒適的區域移動。

如果是陰天,或者剛下過小雨,空氣有點悶,那真正的早口可能非常短暫,集中在五點到七點之間。魚可能會抓住這個相對舒服的間隙趕緊覓食。

最不能錯過的黃金時機是雷雨過後的那個清晨!雷雨帶來的充沛雨水砸入水中,不僅降溫,更重要的是劇烈的擾動讓上下水層充分混合,把富含氧氣的水從表層帶到底層,整個水體的溶氧和溫度結構被徹底刷新,魚群會變得異常活躍,瘋狂索餌,這種時候下竿,往往驚喜連連。

另外,留意觀察水面。如果開始看到細密的小氣泡(不是魚星那種大泡,更像是小珍珠串)不斷從水底冒上來,這可能意味著水中的藻類、水草開始活躍,光合作用啟動瞭,氧氣正在回升——魚開口的“發令槍”可能就要響瞭!

總之, 當天氣預報顯示夜晚最低氣溫都超過28度時,可以四點起床,四點半左右到達釣點別急著下竿,先觀察水面、測測水溫;五點前後,根據判斷選擇合適的釣點佈窩,真正下竿開釣的時間,可以推遲到六點半之後,耐心等待溶氧回升和魚群的活躍期。

當你看到成群的小魚小蝦開始活躍地遊向淺灘,或者水面上小雜魚開始鬧騰,這往往是一個信號:水體環境變舒適瞭,後面的大魚也快要“開飯”瞭!此時反而要更專註。看到這裡,你的夏日早口找到瞭嗎?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9912.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