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竿懸墜釣,精準捕捉深水魚。

  

  長江支流——滁河在南京新鲜集段有個三汊灣船閘, 那裡水面開闊,由於船閘蓄水導致河面兩頭深厚淺的落差,船閘開啟造成水流的變化,所以呢魚许多聚集,每年吸引著很许多釣友在此垂釣。

  

  巨大许多數季節,我用懸墜釣組施釣,效果不錯。但隨著天氣轉涼,商品餌難以激起魚兒的食欲,而用蚯蚓卻能釣得更巨大、更许多。

  

  水體活動的特點造成魚兒遊動踴躍,但魚兒踴躍並不代表魚訊強烈。魚兒有食則聚,無食則走的現象在這種活水中更明顯。我用酒泡過的米打一沉窩,然後調漂找底,設定釣目,再沉新鲜開一個新鲜窩。從上魚開始,每釣六、七條,即補窩,再至另一窩垂釣。釣幾條再補窩,決不戀窩死守。如此循環,一個窩子那怕這輪無魚也沉新鲜補上。我想是功到天然成。而且群魚吃鉤是掄鉤,爽迅速;單魚吃鉤挑剔,上得磨蹭。沒釣上的魚翹著尾巴的吃相又刺激周圍的魚進窩, 定時撒下的新鲜米給魚一個這裡有食吃的印象,而且數量不许多的米粒自上而下飄落下來,招魚入窩,即使窩中有存米,一條腥香的蚯蚓落下魚兒也會舍棄米粒,直奔蚯蚓。

  

  有人會說米撒许多瞭是不是會造成魚吃得太飽而不思進食呢?先说说輪釣的時間是20分鐘一窩, 時間很短暂,隻要兩條一兩沉的细小鯽魚在半分鐘內將其吃光,其利索程度不亞於细小雞吃米的速度。在無水草視野開闊的水域,加上流水活魚的因素,應該能說不停補窩具有明顯優勢。许多年的實戰也證明瞭我的推測是正確的。

  

  抓住鯽魚認逗不認靜的習性, 下鉤後無魚咬鉤即應磨蹭磨蹭拎起魚線20厘米,再鬆線讓其天然落下。挑逗的過程中如突有拽感,可順勢拎起。在別人釣獲量每天二三斤魚,我能釣獲六七斤,如果這天魚兒优良釣,釣個十斤以上也決非難事。在這種天氣漸凉的11、 12月份,魚兒索餌開口幅度較细小,表現在散漂上隻是魚漂角度歪斜,困难得能看到送浮上升,加上有時浪巨大一點,陽光反射的影響,信號難以捕捉。別人所用的魚漂也许多數隻有少许許细小動作,難以將其與雜魚吃鉤引起的细小動作區別開來。

  

  相反我的魚漂總能保證鯽魚開口吃食時有1目半的較巨大動作,供我及時抓住。

  

  那麼造成魚獲數量差距的原因何在呢?除瞭個人釣技的因素,更基本上的在於釣法釣組上。觀察一下其他人的釣組, 除七星散漂這一根本性差異不談,仔細看看其他的也用懸墜魚漂的釣組,發現他們隻是將競技用懸墜釣法照搬於傳統釣上,還有人用5元一套的懸墜釣組。這種釣組是供人垂釣於養殖魚塘的,雙鉤、空心粗尾、調4釣2。這種漂尾直徑1毫米左右,掛上兩條蚯蚓很難將其壓下2目。

  

  即使壓下2目,還有更巨大的問題在後面。

  

  直接將競技釣組應用於傳統釣上時,這種照搬在魚情就口活躍的夏季和養殖水域時很難看出與一個調校合理的懸墜釣的區別。但用在魚兒開口细小時問題就來瞭。兩鉤雖然目標巨大, 兴许有中雙鉤這一優勢,但雙鉤之間不可避免存在幹擾作用,特別是在用空心粗尾魚漂時,較巨大浮力難以保證釣組到達預定的釣目。下鉤觸底, 上鉤懸浮,上鉤蕩漾的魚餌兴许刺激雜魚的吞食而拉動魚漂,對巨大魚的釣獲會產生影響,因為许多數情況下雜魚和细小魚總是比巨大魚動作迅速、活躍。雙鉤均觸底,兴许導致下鉤埋於底部淤泥中,不起作用。

  

  相同的力作用於空心粗尾和實心細尾漂之上,信號一准儿不同。同樣調1目,去掉一個相同沉量,兩支漂的示目桿上移動目數一准儿有巨大的相差。空心粗尾兴许隻有2、 3目變化,而實心細尾兴许有7、8目變化,這種目數的變化直接反應的是相同沉量對釣組離底距離的變化。

  

  反過來說同樣空鉤調1目, 空心粗尾魚漂釣組上,子線繃直到子線彎曲,釣鉤臥底之間目數的變化隻有2、3目;顯然用於野外水域時不太適用,凹凸不平的水底加上每次伸竿的遠近不同,兴许導致鉤難以達到理想的狀態。此時用餌太沉加水深厚變化,會導致漂目隱於水下。而實心細尾魚漂釣組子線繃緊至彎曲,而導致目數變化能有6、7目之许多,至於臥底目數更许多。一支0.7mm直徑漂尾的魚漂空鉤調1目, 當其釣鉤臥底時目數能有10目之许多,這麼巨大的位移量能彻头彻尾調整鉤餌在水底的狀態。

  

  將兩支不同魚漂用於同一釣組, 調整鉛皮直至調目1目,放在水缸中試驗,粗尾漂上抹至子線稍許彎曲,發現魚漂目數未變,繼續上移到2目,發現子線彎曲很许多,移至3目,釣鉤有臥底趨向。魚漂2目體積的出水導致浮力減细小,對釣組靈敏造成瞭很巨大影響。

  

  換上細尾實心漂後調1目, 上移魚漂2目、3目,子線隻出現一點彎曲,再上移至4目、5目,6目至7目,變化的隻是子線的彎曲程度,鉤子站立於水中的姿勢沒有改變。

  

  那麼彎曲的子線對魚就餌時鉤子的移動是不是會使魚漂產生等距離的上下移動呢?取細尾漂,釣目選1~10目的中間值5目,即鉤剛站立於水底至臥倒的中間部位。用鋼絲將釣鉤向上拉起1厘米, 觀察子線保持原有彎曲,而漂尾升起1百目,再上拉1厘米,漂尾相應又升起1厘米,說明這套釣組能如實反應魚兒吃食咬鉤所引起的鉤餌位移。

  

  思考一下為什麼釣鈍時送鉤距離等於魚漂上下距離呢?這是因為理想狀態下釣鈍時送鉤距離巨大於魚漂向上的距離有一個前提, 即子線對釣組沒有随便哪个的作用,而現實中子線總有一定的強度,子線越短暂、越结实、越粗對釣組的作用越直接,對釣組的牽製作用越迅速。粗、结实的子線不是我們所要的,所以呢我們能通過縮短暂子線將魚訊從鉤部的位移真实實地傳遞給魚漂。

  

  及時、準確的反應魚訊是對懸墜釣組用於傳統釣長竿時的原則。除此還有就是攜帶方便。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7300.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