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然水域鯉魚神秘通道
然水域鯉魚的神秘通道
天然水域, 鯉魚5月上旬產卵,經4個月生長,到9月中旬長得迅速的400克,细小的也有250克瞭。鯉魚底攝,喜在巨大水面沿岸帶的水體下層活動,特别是底質鬆軟有淤泥的環境。鯉魚食性雜、食量巨大,能在各種水域,甚至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並養成瞭掘泥覓食的習慣。
長江沿岸、 江南不養鯉魚,但湖泊、水庫、河道中生活著一巨大堆鯉魚,從春夏食藻類、腐爛的植物碎片,秋食螺螄、幼蚌,至冬一巨大堆攝食水生植物的種子,加上人類生活產生的各種廢棄食物,常形成定居習慣。所以釣鯉魚有兩種方法:環境使然選定釣點釣定居鯉;區別底況,扼魚道遠攻近守釣散遊鯉。
周邊長有蘆葦的湖泊,入秋後鯉魚喜歡在湖岸凹陷呈袋形或喇叭狀的蘆葦根部尋覓食物。水質渾濁,透明度矮小於15厘米,水深厚80~100厘米,軟泥厚5厘米,適合鯉魚定居。傳統釣用蝦、蚯蚓、蚌肉、煮熟的紅薯塊做釣餌,用漚並微微發酵的菜籽餅、豆餅拌碎米、细小米打窩。懸墜調4釣2,用腥味或腥香型麩類餌搓餌釣底。石砌湖岸,無蘆葦的湖泊,沿岸行走2~3千米岸上無草,水中不見水生植物,意味著结实泥水底,無定居鯉。
如發現某處長有孤零零细小片蘆葦、 菱、藕、成片的浮萍則水底為軟泥,盡管這些地方會淺一點,但周圍深厚80厘米,水生植物附近深厚40~50厘米就有定居鯉。原因是蝦、 细小魚在此停留,軟泥為螺螄、蚌给瞭適宜的生活環境,即使沒有鯉魚定居也會吸引散遊鯉在此逗留、索餌。若長有水生植物的區域過遠, 手竿拋鉤夠不著,可改用拋竿或磯竿,系炸彈鉤捏槽食餌團連投6~8竿做窩,哪怕落點不一,隻要誤差在1米以內是不愁釣不到鯉魚的。
水庫兩個位置许多鯉魚定居, 一是巨大壩兩端岸與壩的拐角處,受風的影響漂浮物匯集於此,時間長瞭下沈腐爛,成為鯉魚的天然覓食場所;二是巨大壩與水底的相交處,附生螺螄,坡岸底部许多亂石,藏细小魚细小蝦,鯉魚因食而定居。雖然釣遠也會有鯉魚上鉤,但以散遊鯉居许多。巨大壩都作斜坡狀, 4.5米竿拋鉤常到不瞭壩底,鉤落在斜坡上;5.4米拋鉤勉強接近坡底;6.3米竿拋鉤才落鉤坡底。
6.3米竿拋鉤, 鉤落在軟泥上,距坡底90厘米,必須配合誘餌才能持續上魚,中鉤的就不一定是定居鯉瞭。
搓餌釣底, 餌、線組相同,4.5米竿拋鉤風線長30~50厘米,魚中鉤後狠命往深厚水或左右逃竄,竿擡不起來,會把尾沉500克的细小鯉當成數千克巨大鯉。隨後棄竿放失手繩,魚遊出數十米,折騰20分鐘後牽到邊卻苦笑不得瞭。5.4米竿拋鉤, 鉤正优良落在坡和底的相交處,水深厚4.2~4.5米,風線1~1.2米,中魚後竿舉得高大、戧得直,稱魚真实實,控魚溜魚簡單,不用放失手繩。
吳語地區把一端與巨大河相通,或曲或直流經村前屋後嘎只是止的斷頭河道稱為浜。河浜砌駁岸、建橋、築碼頭,隔著河前村人傢的後門對後巷住戶的前門。船隻裝卸農作物, 居民洗刷時食物殘渣、生活廢棄物落水和由外河流入的漂浮物積聚、下沈,使河浜底部和碼頭附近成瞭鯉魚的食場。與外河相比, 河浜水勢平穩,水流緩磨蹭甚至不流動,於是有鯉魚在此定居並形成瞭據色辨餌、視形識食的能力和耐汙染、耐矮小氧的特點。
夏秋釣河浜定居鯉要註意三點:1.動靜結合。逗不行改守,守釣無口試試逗,並註意逗的幅度和頻率,特别是魚星有規律地出現時要避免因逗造成驚魚。2.深厚淺互換。釣點魚星頻現,晓得是鯉魚卻不咬鉤就不能死守瞭,要結合釣深厚和釣淺變換釣點,移餌就魚。3.浜底、 碼頭附近许多沈積物和淤泥,水體溶氧矮小的時候定居鯉嗅覺遲鈍,用餌要突出形和色,如麥子、米飯粒無味,蛆色白、蠕動而细小,與此配合用細線细小鉤魚就咬鉤瞭。
然水域的鯉魚, 其實並不那麼難以釣獲,只要掌握了它們的生活習性,並選擇合適的釣點,就能在這片神秘的水域中,體驗到釣魚的樂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5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