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成績關鍵因素:釣技、環境、心態、裝備
回顧许多年來的釣魚實踐,發現製約釣績的因素,概括起來基本上有以下10種。
1. 餌料選擇:餌料能不能適應魚的胃口,是獲魚量几许多的一個关键因素。就像我們吃飯,只有合口味才能吃得香。如果餌料對不上路子,塘中的魚兒再许多也別想把它釣上來。特別是有的養魚人長期用一種食物餵魚,使魚兒養成瞭偏食習慣。所以釣魚人在垂釣之前必須對所去的釣場有所瞭解,對口下餌,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當然還有色、味、形方面的考究,效果就會更优良。
2. 人為因素的影響:受驚嚇的魚兒在短暂期內是不吃餌的。就像我們人受到驚嚇,心裡會有顫抖,食慾會减少。所以呢, 必須瞭解:在近期內,塘主有沒有捕過魚、塘中有沒有灌過水、塘中之魚是不是剛放進去的等等,這些都是使魚受驚的因素。再说一个,岸邊的嘈雜聲、釣魚人的揚竿聲、中鉤之魚在水面的拍打聲、光照下的竿影等,這些都是應該避免的。
3. 氣候的一下子變化:氣候的一下子變化, 會影響水溫的變化,氣候的溫差巨大,水溫的溫差也巨大。就像我們人一下子從凉的地方進到熱的地方,會覺得不舒服。所以呢,在短暂期內形成較巨大溫差的水中,魚兒是一下適應不瞭的。所以出釣之前必須考慮到天氣變化對垂釣兴许帶來的不利因素,待天氣走向正常後再出釣,才能取得较优良的成績。
4. 釣組配置:下鉤之前, 對塘中之魚情要有所瞭解,如魚的種類、魚的巨大细小、塘口的新鲜老,以及季節的特症等。否則,有魚也難釣上岸來。就像我們穿衣服,要根據天氣選擇合適的衣服。又如 老塘口,魚都被釣猾了警覺性相對較高大,用粗線、巨大鉤就很難釣上魚來;再如春季魚頭較细小時和冬季釣鯽時,细小鉤、細線才是最佳選擇。所以呢,必須根據魚情來決定釣組的配置,切不可“一鉤一線釣四季”,“一副釣組打到底”。
5. 飽食之魚:許许多的養魚專業戶,都能根據魚的需要,定時、足量放食。剛剛吃飽的魚沒了食欲,怎麼能釣上來呢?就像我們吃飽了就不想吃東西一樣。飽食之魚,至少许要等半天時間,才有進食的欲望,垂釣者必須掌握這個特點,適時下鉤。
6. 釣點方位:“打窩聚魚,窩裡釣魚”。可是窩中有魚,有的人就是釣不上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其中之一,就是掛餌的鉤子沒有投放到位,老是在釣點外圍打轉轉。這倒不是釣者故意所為,而是外力的作用和缺乏經驗所致。施釣過程中鉤餌受風力、風向的影響。有的人窩子打過以後,窩點的準確方位搞不清楚了。所以呢,在開始打窩時,一定要把“三點成一線”的三個點定死、記清。先说说要把腳下一點和對岸一點鎖定,然後在兩點間構成的一條“線”上定點打窩。
7. 魚泳層:在同一個水體中, 不同的魚兒,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魚的泳層都是不盡相同的。在正常情況下 草魚、鯿魚、鰱魚、白鰷等都喜歡在水體的中上層活動;鯽魚、鯉魚等卻喜歡在水體的中下層活動、覓食。而隨著天氣和水情的變化,其泳層會有所改變。所以呢應根據當時的氣候條件找準魚的泳層。
8. 魚路:一般說來, 魚在水中都喜歡尋找適合自己生存、覓食、嬉戲的環境集群活動,所以魚兒經常光顧的地方就是釣魚人所說的“魚路”。如果找不著“魚路”,盲目打窩、下鉤,是不能馬上把魚釣上來的,特别是冬季,更是如此。
9. 浮標判斷:魚是不是咬鉤,怎麼樣咬鉤,都是通過浮標反映出來的。釣魚人憑浮標的反映狀態,決定提竿的時機。只是魚種、氣候和食欲的差異性,都決定了魚兒咬鉤動作在浮標反應上的差異。所以正確判斷不同魚種咬鉤的不同反應,把握优良提竿的時機,也是減少许失誤许多上魚的一個关键環節。
10. 耐烦:休閒釣魚本身就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娛樂活動, 它使人保持平靜的心態,達到促進身心身子优良的目的。但是如果老釣不上魚來,就许多了一分缺憾,少许了一分樂趣。所以呢,還是要千方百計地把魚釣上來。可是在垂釣過程中往往不能如愿。其中的一個关键因素就是性情着急,缺乏守窩的耐烦,怎麼辦呢?對應的辦法除了要靠強化餌料的味道,就是要靠耐烦守釣。如果急於求成,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