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兒進食,浮漂動態顯。
從魚吃食看浮漂調整的关键 說到釣魚, 那麼浮漂可是我們的“眼睛”,它無時無刻不在告訴我們魚兒的動向。咱們都晓得, 浮標是反映魚兒吃食時動作的媒介,除了浮標的自身語言之外的随便哪个動作,我們都稱之為浮標的魚訊語言。這些“反常”的動作都有兴许提竿中魚,我們就是根據這些浮標的魚訊語言來進行垂釣的。那麼,這些魚訊語言又是怎麼來的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魚吃食時的動作在浮標上的具體體現。魚吃食的過程,我把它分為四個階段,並逐一定義了名字。
先说说是魚觸碰、試探餌團階段,我稱之為“探口”。這時,有些魚會先吞進去,然後又吐出來,反復许多次比如鯽、老、滑魚等。有些魚則會用鰭或嘴觸、拱動餌團,並圍著餌團遊動,比如鯉、草等。接下来就是魚在認為平安的情況下一口將餌吞入嘴中,我稱之為“吞口”。再有就是魚吃餌後的抬頭或轉身階段,我稱之為“走口”。第四,就是魚吃食、轉身後的遊開階段,我稱之為“老口”。
這四個階段貫穿魚吃食的全過程,即連續又不完整。說它“不完整”是因為:當魚處於饑餓狀態、 覓食欲望很強的情況下見餌就吃,不再细小心翼翼的試探是不是平安,其“探口”階段就不存在了。再有就是魚在覓食的過程中一下子受到驚嚇,也會馬上放棄覓食,许多优良的美味也留不住它逃走的現實。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在中魚後要馬上領魚出窩的原因。
魚吃食的四個階段,與浮標的魚訊語言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呢?它又是怎麼通過浮標來具體體現的呢?這就涉及到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怎么調整浮標。我們正是通過調整浮標來認知魚類的覓食過程,從而達到和實現釣獲的目的。說到調標, 我比較認可浮標的“剩餘浮力”之說,即調目越细小剩餘浮力就越细小,剩餘浮力越细小越靈敏,也就是說浮標越接近於調平水越靈。
中國釣魚人網 反之則為調遲鈍。
在垂釣的過程中, 我發現:浮標調的越鈍,魚吃食的四個階段越明顯、越鬆散;浮標調的越靈敏,魚吃食的四個階段就越模糊、越緊湊。
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就拿調成5目的浮標來說說。虚假設每次掛鉤的兩餌巨大细小相同,沉量也一樣,且每個餌都能拉下2目的浮標。則雙鉤掛餌後, 我們通過調整浮標與水底之間的距離,使下鉤餌剛优良觸底,此時的浮標應露出水面1目,由於餌料的沉量被浮標的浮力全部承擔,兩餌均處於懸浮狀態,且浮標的剩餘浮力巨大体上等於浮標被調成1目時的浮力。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此時浮標的剩餘浮力能平衡掉魚吃餌後的殘餘力量,所以浮標沒有明顯動作。而且魚吞餌的這個過程時間很短暂,魚很迅速就進入下一階段——轉身或抬頭。而魚的轉身會把子線拉動,則魚訊產生。此時浮標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走口”訊息。如果我們 調整釣目,使浮標露出6~7目,此時雙餌均臥底,而且子線呈彎曲狀態。
魚經過探餌之後再吞餌入口, 魚吞餌時的力量巨大於浮標的剩餘浮力,浮標隨即產生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吞口”訊息。如果此時再许多些釣目,使浮標處於不靈不鈍狀態,即浮標露出5目,雙餌均臥底。此時餌團的全部沉量均由坑底承擔。在魚吃食時,其“探口”訊息就看不到 了魚的“吞口”訊息也會由於受到浮標剩餘浮力的关系到變得非常细小。
若此時有魚探餌, 餌團就會晃動,當浮標的剩餘浮力不够以平衡掉魚探餌的吸力時,標訊也就隨即產生。這時浮標的魚訊語言就是魚的“探口”訊息。如果我們再對浮標進行調整,讓上鉤餌觸底,底鉤餌呈臥底狀態,浮標應露出水面3目。此時有魚探餌的話, 由於浮標的剩餘浮力增巨大了加上兩餌一觸底一臥底,餌團受水底的製約,晃動的幅度细小許许多,而且此時魚探餌的力量能很优良的被浮標的剩餘浮力所平衡,則浮標的“探口”訊息就不明顯了也許只是輕微的晃動,上下的動作幾乎沒有。
魚的前兩口訊息當然就被過濾掉了。那“走口”訊息為何不明顯呢?原因是魚轉身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3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