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設魚窩,四招製勝

巧設魚窩,四招製勝,乃是垂釣界一門高深學問。常言道,“好窩出好魚”,魚窩設置得當,魚兒自然會聞香而來,釣者自可旗開得勝。草魚,中層魚也,性情活潑,食慾強,對環境要求不高,無論是江河湖泊,都能適應。垂釣草魚,首重觀察水色。水色呈青黃色,便知草魚較多。何以見得?因為草食性魚喜愛透明度高、底質肥沃、適宜水草生長的淡青黃色水體。在一處水面,草魚常出沒於水草帶,或是長有蘆葦、蒲草、水稗的地方,這些地方多為淺水區。若釣水庫,夏秋漲水期,草魚多奔河頭,徘徊於被淹沒的草灘、莊稼地。此時,釣者若能善用魚窩技巧,必能大有所獲。

打窩的重要性

釣草魚,須先打窩。無窩,魚何來?無窩,釣何從?常見的釣草魚打窩方法有以下幾種。

浮草窩

經常有人垂釣的地方,魚變精瞭,竿影人聲都會使魚遠遁。在此情形下,取“浮草引魚”釣法不失為上策:扯一些鮮嫩的青草在順風的水邊撒下,讓其在水面上順風漂流。用海竿帶漂,漂調在一尺左右,釣淺,將鉤餌投在浮草邊,打開繞線輪,讓浮漂帶著鉤餌隨浮草漂去。人靜守觀漂,會看到魚吃草時在水面鄭起的漩渦,水下草葉被拖得忽隱忽現,長莖則被拉得東倒西歪,魚在水下拱得浮草亂晃。魚對人影十分敏感,人離得越近,魚越不肯浮到表面,不過從水面泛起的潛流和浮草的動靜還是可以判明魚在下面。浮草引釣,釣餌用嫩草莖葉即可。因為所掛在鉤上的草餌鮮嫩短小、就口方便,魚常會先吃鉤餌。用更合口味的面食、螞蚱、油葫蘆、嫩苞米粒等,也都可以。吞鉤魚訊有兩種:黑漂斜走和快速平移,一般不會出現底釣時常見的送漂。氣壓低缺氧時,不宜浮釣。

沈底草窩

釣者較多的魚塘,魚沈底不露面,也不吃浮草。在這種情況下,就要紮草捆子打底窩瞭。方法是割來嫩草,將石塊或磚頭夾在草根處捆紮成草捆,將其沈入釣點。可打2-3個窩,稍後註意觀察每個窩子的動靜,一旦草窩處有氣泡或碎草浮上水面,就說明魚已進窩吃食瞭,此時將鉤餌拋至草窩邊,最好用調漂的辦法讓餌停在草尖處。但要註意魚上鉤後要立即拖往別處起魚,千萬不能在草窩處遛,一個是不驚窩,再一個也防止將線繞扯到草捆上,造成跑魚。每窩釣一兩條就換窩,輪番下鉤。

常規誘餌窩

“常規”也就是說跟釣其它魚打窩的用料和做窩方法無甚區別。星星點點撒些嫩苞米粒即可,扔幾團糟食誘餌也行。以我的經驗,用大塊誘餌打窩比投散窩要強。所謂“大塊”,就是不能讓魚一口吞下的誘餌。鋸成煙盒大小的方塊豆餅,或是取蒸製出來的面餌,分成手巴掌大小,一次投數塊。這類誘餌的特點是誘魚效果強,魚被引來,卻吃不到嘴裡,隻可咂食浸泡下來的渣屑,棄之離去又舍不得,轉來轉去,看見大小適口、口味更佳的釣餌,魚兒為之一喜,釣者遂有一得。一次,我到一魚塘垂釣,那裡已有釣者六七人。我掏出蒸好的面餌塊子,投進去八九塊做窩,采用“手竿糟食釣法”垂釣。這是筆者反復實踐、摸索總結出來的一個有效釣法,其特點是:手竿,立漂,活砣。砣的重量應相對大些,一是便於拋鉤,免得因墜輕用力拋鉤時甩掉餌團;二是糟食餌入水化開,砣重可保證魚鉤在風浪中不會被浮漂帶離餌窩,形成空鉤待魚狀態。鉤組為三隻鉤或四隻鉤,腦線等長,線徑應相對細些,便於魚將鉤吸納入口。餌料就是炒製的香糟食,可少量調入酸奶,幹衡度和黏度一定掌握好,太幹瞭捏不成團,太稀瞭掛不住鉤;太黏瞭入水難化,黏度不夠則拋鉤易散。最好是以拋鉤不散、入水後三五分鐘化開為宜。上食取葡萄鉤上餌法。鉤餌入水化開,魚鉤埋在一小堆餌渣裡,魚咬鉤“喝食”時會連鉤一道吸入。魚鉤上沒有任何包裹物,鋒利的鉤尖極易在魚嘴裡“黏住”,即使魚有異感,想吐鉤已難矣。因此使用糟食時,除非魚不咬鉤,咬鉤便多是咬死鉤,吐鉤遁魚現象絕少發生。垂釣中若精神溜號,常會出現魚拖竿入水、破浪而去的現象,害得人手忙腳亂地趕緊用海竿往回搭,甚至下水追竿。那一回,我用大塊誘餌打窩,采用糟食釣法,獲量頗豐,同塘垂釣的六七人,獲量總也沒有我的一半多。以致於魚塘的塘主死纏硬磨非得要除正常的釣魚費外,再加10元錢。

海竿“覓釣”

與鯽魚、鯉魚相比,草魚的集群習性要突出得多。草魚一般是成群遊動,而且活動範圍廣,巡遊距離大,在一個塘裡,如無明顯水草區,可以說是到處走。它們不像鯽魚常囿於固定的一小片活動區域,也不像鯉魚散兵遊勇多、大幫活動少。因此釣草魚即使做瞭窩子,很難將一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991.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