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鱸魚技巧分享
我們通常在野場釣鱸時要考慮到許多因素如季節、天候、水色、溫度……等等,但如何才是最佳的作釣方式,通常是許多釣友的最大課題。明知有魚卻釣不到,或是魚太毛瞭不肯大口咬拖瞭就跑,畢竟野場的鱸魚不像管理場那麼好釣,但重點是您用對瞭方法瞭沒有。
立足點以及拋投點
我們剛到一個釣場先不要直接站到水邊,因為有可能先嚇到腳邊的鱸魚。可以先用軟蟲輕輕拋到岸邊讓它緩緩下沈,然後觀察線的變化,因為有些鱸魚會守在岸邊等著小昆蟲掉下水。再來就是找一顆樹躲在樹後些觀察有無鱸魚在水表等著覓食,就算沒有也要躲在樹後先用水面系拋個幾竿,這樣做是盡量避免製造釣場壓力。
釣點選擇策略
如果水面系不咬,再試試中表層的路亞,由近而遠慢慢試試有障礙物的區域,最後才是試試深層或探底。當然有些有經驗的釣友會因為對當天的環境條件及經驗判斷直接作出中層或底層的作釣行為,但有時也會有判斷失誤的情況,所以在作釣過程當中隨時觀察外圍的變化,適時改變作釣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觀察環境對擬餌釣的重要性
畢竟觀察環境對擬餌釣是非常重要的。我舉個例子:有一天氣溫隻有10度水溫有15度,寒流剛來,第二天還下著小雨,水色混濁。這麼冷的天氣不要說鱸魚連人都懶的動,通常一般釣友會選擇軟蟲或sp型的硬餌,用最慢的速度在水底探點,希望能剛好碰到鱸魚。當然我也不例外,可是作釣瞭約30分鐘後沒有就餌反應,卻聽到水面有水聲,原本以為是鯉魚翻身,仔細一看,好像是鱸魚在掠食。於是我就換上軟蟲,在水面上輕輕的跳動,約跳動三下,下沈兩秒,沒多久就中瞭一隻。後來約15分鐘後又中瞭一隻,而這當中一共miss瞭3次咬餌的情況,是從中層水濁處沖上來咬。
依照我的分析,當天水最濁的地方在水底,天氣雖冷,鱸魚也是要吃東西,而且濁水對鱸魚來說也是一個天然的障礙物,如同我們躲在樹後不被鱸魚看到一般,加上鱸魚也是會往對自己比較舒適的環境跑,所以選擇中泳層雖然濁水對鱸魚的呼吸影響不大,但他還是會選擇對自己比較有利的環境。
陌生野場的作釣策略
對於陌生的野場,通常我采取的策略是由近→遠,障礙物→空曠水域,表層→中層→底層,然後再由當天的狀況適時調整。這樣的順序是基於幾個原因:近處的魚比較容易觀察到,而且魚對於新環境的壓力比較敏感,由近到遠可以逐步適應;障礙物多的地方容易聚集魚群,因為魚可以在那裡隱藏身體,比較安全; ,表層和中層的餌料比較容易被魚看到,而且這些層次的魚比較活潑,容易咬餌;最後,底層的魚比較少動,需要用比較慢的速度和比較貼近水底的餌料才能吸引他們。
天氣溫度對釣魚的影響
天氣溫度對釣魚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例如,在炎熱的夏天,魚會比較活潑,喜歡在水的中層覓食;而在寒冷的冬天,魚會比較少動,喜歡在水底尋找食物。因此,在選擇釣點和餌料時,也需要考慮天氣溫度的影響。例如,在炎熱的夏天,可以選擇中層的餌料,而在寒冷的冬天,可以選擇底層的餌料。
水色對釣魚的影響
水色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清澈的水中,魚比較容易看到餌料,但是也容易發現釣友,因此需要比較小心地作釣;而在混濁的水中,魚比較難以看到餌料,但是也比較難以發現釣友,因此可以比較隨意地作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混濁的水中,魚的視力會比較差,因此需要使用比較顯眼的餌料,例如顏色比較鮮豔的路亞或比較大型的餌料。
作釣過程中的觀察與調整
在作釣過程當中,隨時觀察外圍的變化,適時改變作釣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發現魚比較活潑,可以改用比較活潑的餌料;如果發現魚比較少動,可以改用比較靜止的餌料。另外,還需要觀察魚的咬餌情況,例如魚咬餌的頻率、魚咬餌的力度等等,從中判斷魚的體力狀況,以及是否需要調整餌料的種類或大小。
結合實際情況的作釣技巧
實際上,作釣的技巧非常多元,需要釣友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嘗試和總結,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作釣方法。例如,有些釣友比較喜歡使用路亞,而有些釣友比較喜歡使用餌料;有些釣友比較喜歡在清晨或黃昏作釣,而有些釣友比較喜歡在白天作釣。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要享受釣魚的過程,並且不斷提升自己的釣魚技巧。
野釣鱸魚需要考慮到很多因素,包括環境、天氣、魚的習性等等。只有結合實際情況,不斷觀察和調整,才能提高釣魚的成功率。希望以上的分享能對各位釣友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