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因突發聲響受驚,受驚後遊動加速,尋找安全水域。

強魚是怎樣受驚的?要是魚受驚瞭會怎樣?

  脫鉤之魚不攏窩。那是其親歷驚險不敢重蹈復轍之故,但為何別的魚也跟著難聚窩瞭呢?有專傢解釋是魚有側線感知及「驚液」告警的避險本能。然而,湖北劉定龍釣友通過試驗後認為「驚液並不驚魚」,對此,我持不同看法。

 此看法源於2003年春末一次垂釣的偶然發現。那次我在本地華一水庫釣瞭兩條鯉魚、一條草魚,分裝在兩釣點的A、B兩魚護中,因那條草魚偏大不肯就範,被我摳破魚鰓,以致它躺在B護中還不時流血。沒多久,就聽得相隔十來米遠的A護中的鯉魚掙紮得特兇,我過去一看,原來是草魚流的血作怪———隻要淡紅的魚血一泛近A護,那裡面的兩條鯉魚便劇烈掙紮。當時我想這可能是所謂的「驚液」效應吧,也沒太在意。 直到拜讀瞭2003年《中國釣魚》第十期文章《魚是怎樣受驚的》,這才想起魚血驚魚的那檔子事兒來。於是我又結合垂釣試瞭幾次,其結果使我對劉先生關於「驚液並不驚魚」的結論產生瞭疑問: 

 附表  試驗時間 2003.10.12 2003.11.15 2003.11.16  試驗水體 自然水域 自然水域 自然水域  試驗物 活體魚血 活體魚血 死魚血  試驗魚種 鯉魚 草魚 鯉魚  試驗效應 魚護中的魚劇烈掙紮 同上 魚護中的魚擺頭回避魚血,但不劇烈掙紮  釣點魚情 試驗後約160分鐘無魚 試驗後整個下午無魚 試驗後約40分鐘無魚 

  是劉釣友搗鼓的魚內臟中含不含「驚液」活性物質,或者說其含量達沒達到足以嚇跑魚的濃度;同時,劉先生是先殺死魚,然後再取的「試驗物」,試想,魚死瞭還能分泌並解放「驚液」嗎;再就是「居然誘來瞭黃顙和鯰魚」,而這兩種魚都是嗜血攝葷之徒,當然誘得來而驚不跑。

 綜上所述,劉釣友的試驗方法及得出的結論可能是站不住腳的,但這並不是說彼非我是。因為我們作為普通釣魚人,對這類頗為專業的問題,確實「不如科學傢闡述得精確」;而我的試驗觀察結果也可能受地域、水體及魚種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非必然性,還希望科學傢們來幫助探討並解釋

魚的驚覺反應:側線與驚液

  魚的驚覺機制一直是釣魚人們津津樂道的主題。傳統認為,魚的側線系統是其感知外界環境的關鍵。側線能夠感知水壓變化、震動及化學物質的變化,當有突如其來的聲響或異物靠近時,魚會立刻通過側線感知到,從而做出反應。這就是為什麼在釣魚時,突然的聲響會讓魚群四散而逃的原因。

  除了側線,還有一個理論認為魚有分泌「驚液」的機制。這種假說認為,當魚受到威脅時,會分泌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通過水體傳遞,告警周圍的同伴。這個理論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有時一條魚受驚,會引發整個水窩的魚群恐慌。

湖北劉定龍的觀點:驚液並不驚魚

  湖北的劉定龍釣友曾提出一個獨特的觀點:「驚液並不驚魚」。他通過實際試驗,認為魚內臟中的所謂「驚液」並不能有效驚嚇魚。他的試驗方法主要是將活體魚血或死魚血放入不同位置的魚護中,觀察其他魚的反應。試驗結果顯示,魚並未因魚血而劇烈掙紮,反而更多的是擺頭回避。

  劉釣友的觀點引發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他的觀察很有道理,特別是死魚血試驗,確實沒有引起其他魚的劇烈反應。但也有人認為,他的試驗方法可能存在問題。比如,他使用的是死魚血,而魚死後的化學物質可能已經失去了活性;此外,他試驗的魚種和環境有限,可能不能代表所有魚類的反應。

我的觀察與實驗

  2003年春末的一次垂釣經歷,讓我對魚的驚覺機制產生了興趣。當時我在本地華一水庫釣到了兩條鯉魚和一條草魚,分別裝在A、B兩個魚護中。草魚因為不肯就範,被我摳破了魚鰓,結果草魚流血,而相隔十來米的A護中的鯉魚開始劇烈掙紮。當我過去查看時,發現只要淡紅的魚血一泛近A護,那裡面的鯉魚就會掙紮得特別兇。

  這次經歷讓我想起了所謂的「驚液」理論。於是我又結合垂釣進行了幾次試驗,試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附表  試驗時間 2003.10.12 2003.11.15 2003.11.16  試驗水體 自然水域 自然水域 自然水域  試驗物 活體魚血 活體魚血 死魚血  試驗魚種 鯉魚 草魚 鯉魚  試驗效應 魚護中的魚劇烈掙紮 同上 魚護中的魚擺頭回避魚血,但不劇烈掙紮  釣點魚情 試驗後約160分鐘無魚 試驗後整個下午無魚 試驗後約40分鐘無魚 

 從試驗結果來看,活體魚血確實能引發魚的劇烈反應,而死魚血則主要是引發魚的回避行為,並未造成劇烈掙紮。這與劉釣友的觀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討論與分析

  劉釣友提到魚內臟中是否含有「驚液」活性物質,以及其濃度是否足以驚嚇魚。這個問題需要更多的科學實驗來驗證。從我的試驗來看,活體魚血確實能引發魚的劇烈反應,這可能意味著活體魚血中含有某種能夠驚嚇魚的化學物質。然而,死魚血則沒有這種效果,這可能說明魚血中的化學物質在魚死亡後就失去了活性。

  劉釣友的試驗中提到「居然誘來瞭黃顙和鯰魚」,這兩種魚都是嗜血攝葷之徒。這可能是導致試驗結果出現差異的原因之一。黃顙和鯰魚可能對血腥味的反應更強,而其他魚種則不一定。

  綜上所述,劉釣友的試驗方法及得出的結論可能是站不住腳的,但這並不是說彼非我是。因為我們作為普通釣魚人,對這類頗為專業的問題,確實「不如科學傢闡述得精確」;而我的試驗觀察結果也可能受地域、水體及魚種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非必然性,還希望科學傢們來幫助探討並解釋。

釣魚實戰中的應用

  了解魚的驚覺機制,對於釣魚人來說非常重要。在實戰中,我們可以通過控制聲響和異物,來減少對魚的驚嚇。比如,使用輕柔的釣竿、避免突然的拉動等,都可以減少對魚的驚嚇。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魚的驚覺機制,來提高釣魚的成功率。比如,在釣魚時,可以通過製造聲響或投擲異物,來吸引魚的注意,從而提高中魚率。

  總而言之,魚的驚覺機制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需要更多的科學研究來解釋。但作為釣魚人,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和實驗,來更好地理解魚的反應,從而提高釣魚的技能和樂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765.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