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釣法,精準取中”

「靈動釣法,精準取中」這句話,說得有意思。釣魚嘛,原是個自娛的玩意兒,不過到了賽場上,就變成門門戶戶、講究技巧的專業了。福建釣手張海堂,在首屆《釣魚》雜志「讀者杯」總決賽上,就展現了一種特別的釣法,令人看傻眼。

張海堂的爆發戰

勝利圩釣場,人聲鼎沸。福建釣手張海堂,在混合魚頭一場比賽裡,3分鐘內連釣2條草魚,總重量4560克,一口氣拿下該組第一名,得1分。這場面,簡直像放電一樣。我就在他釣位後面,眼睜睜看著他,那5.4米長的超硬釣竿,一上一下,像跳踢踏舞一樣,不遛魚,窩子裡直接將魚頭拎至水面,順水拖到身邊,抄將上來,2000克重的草魚,從揚竿到抄魚,僅用半分鐘;第2條魚也是這樣。一時在釣場引起轟動,人們紛紛掏出錢包拍照。

我仔細看他釣具:主線2號強力線,子線竟然是1號大馬線,粗而硬,鉤是關東8號。這使我大吃一驚,這種懸墊釣法,比傳統釣法的線還粗,鉤還大,靈敏度還差,怎麼一會釣上2條大魚?這其中有機遇,也有他改革釣具釣法的功勞吧。正如一裁判所說,他是用懸墊釣法來攻大魚的。

「讀者杯」的考驗

「讀者杯」總決賽,是一場考核釣魚技術和方法的綜合型競技手段,專攻大魚能否全面見效?第2場,換釣位,張海堂又釣到1條草魚,1560克。可惜別人釣的多,他僅得13分,列13名,其他場次一路滑下,三天七場比賽下來,他得79分,位列189名。張海堂得釣法、成績引起運動員的議論,也頗令人深思,怎樣才能在綜合型比賽中名列前茅?

技術研討會上的爭論

當天晚上,召開技術研討會,許多運動員就此問題發言。張海堂用1號子線專攻大魚似乎並未引起人們的興趣,大傢談論的是,不少釣者在釣混合魚時用0.4號子線,跑瞭一條大魚,不改子線號數,仍用0.4號子線釣浮,結果連接跑魚,效果極差。有的人認為應立即換較粗子線,有的人認為不必,大魚跑瞭以後未必再有大魚。總裁判長閻景泉作瞭總結發言,他認為,在大中小魚皆有的混合池垂釣,釣具組合應取「中」,即竿不必太硬太粗,線不必過粗,鉤不必過大,也不能竿太軟、線太細、鉤太小,取釣中等魚的釣具配伍,在餌料及釣技上下些功夫,是最適合比賽並易取得好的釣魚效果的。這是這位釣魚大師多年經驗的總結,是儒傢「中庸」思想在釣魚上的運用,多數釣者點頭稱是,筆者也同意這種看法。會後,有人提出不同觀點:池塘內的魚吃鉤率千變萬化,僅憑一個「中」字可能僅得中等成績。大和小能照顧,但不能得心應手。碰得太大的魚線還是會斷,竿還是會折,碰的過小的還是光揚竿,不見魚。

取「中」的局限性

這種議論有一定道理。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釣法可以包釣一切水域,一切大中小魚。這和實際上隻有相對真理,沒有絕對真理是一樣的。我們隻能取其近似的,相對最佳的,沒有辦法拿出絕對最佳的。釣法取「中」,可以說是在許多釣法是相對來說是最佳的方法。

一切真理都有局限性,都有缺陷,十全十美的釣法世界上是沒有的。然而,局限可以改善,缺陷可以填補。翻開「《釣魚》雜志讀者杯總決賽規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手竿池釣細則中寫道,釣對象魚比賽和釣混合魚比賽,「每位運動員可以自備釣竿2支」。為什麼備2支?一支釣,一支視魚情水情變化而調換用。也就是說,一支竿可長硬些,線較粗些,鉤稍大些,鉤其「中」,以中等、大些的魚為主;另一支竿柔些,線細些,鉤小些,以釣小魚、中等魚為主。這麼規定,就是釣法取「中」的局限性的改善,缺陷的補充。在比賽中,一旦發現大魚不吃鉤,就改輕柔竿,以鉤小為主,增加吃鉤率。鄧剛備有兩支竿,他一直用0.6號主線,0.3號子線,底釣大草魚,不是他不想釣大草魚,是他發現他的釣點草魚少,鯽魚多,為此,他堅持底釣鯽魚,沒有跑大魚,3場下來,名次第2,而釣大魚的張海堂名次為92。如果釣小為主時,一旦發現較大魚吃鉤,且頻率高,馬上可以換竿,以「中」為主,兼獲大魚。況且,每個釣手都備有多套釣組,釣大魚、小魚的釣鉤釣組人人必備,一遇情況,馬上改變,肯定會取得好成績。這叫做靈活施釣人人都懂都會,然而掌握起來卻挺難。

靈活施釣的重要性

閻景泉裁判長批評那幾位在釣混合魚時用0.4號子線跑掉大魚後,仍舊堅持用0.4號子線浮釣,不改變策略釣法,結果連連跑魚。最多的一人在一場比賽中連跑5條,竟不換0.6至0.8號的主線,這種不會應變,不能靈活施釣者確是難登釣魚高手最高境界。

為什麼這幾位不改0.4號子線?我采訪瞭他們。有個人說,我在開場比賽20分鐘內,釣到5條魚,每條都是0.4號子線釣上來的,如果換粗線,可能一條都釣不上。還有人說,我這竿線配得好的,跑魚舒服,不斷線。這些話,聽起來也有點道理,不過,釣魚嘛,原是個講究靈活變化的東西,不能死守一條線到底。就像做菜一樣,同一道菜,火候、調味都要隨客人口味調整,不能一成不變。釣魚也是這樣,大魚、小魚,水情、魚情,都要靈活應對。

靈動釣法的真諦

說到「靈動釣法」,其實就是取「中」的靈活運用。張海堂用1號子線釣大魚,不是他傻,是他覺得這個地點大魚吃鉤率高,而且他釣竿線鉤都配得足夠堅固,不怕跑魚。這就是釣法的靈動之處,不是死守一個規則,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閻景泉裁判長說的「中」,也不是指一條線、一個鉤就對所有魚,而是指釣具組合要適中,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線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鉤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這樣一來,釣中等魚就容易上手,同時也能兼顧大魚和小魚。

然而,釣魚的樂趣,就在於這種靈動變化之中。如果你每次都準確地知道魚在什麼位置,吃什麼餌,用什麼釣具,那豈不是太無聊了?正因為魚情、水情無法預測,釣者才能在摸索中體會到釣鱼的樂趣。就像張海堂,他用1號子線釣上大魚,固然驚人,但如果他每次都釣不中,那豈不是沒有成就感?所以,靈動釣法,不僅僅是釣具的靈活搭配,更是釣者心境的靈活調整。

結語

釣魚,原是個簡單的活動,但到了賽場上,就變得複雜起來。取「中」是個好方法,但也要靈活運用,不能死守。張海堂的爆發戰,閻景泉裁判長的總結,都說明了這一點。釣魚的樂趣,就在於這種探索和應對之中。如果你能夠靈活運用釣法,那麼不管是大魚還是小魚,都能釣到手裡。這就是「靈動釣法,精準取中」的真諦。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29720.html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