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路為什麼叫哥倫比亞路 新華路的歷史
•
路亞
福聖庵巷、升平街;民國時稱忠清巷、福聖庵巷、大東門直街、大營前。
新華路為什麼叫哥倫比亞路
新華路沒有被稱為哥倫比亞路。
新華路沒有叫過哥倫比亞路。
新華路的歷史
新華路的歷史
新華路南起慶春路,北至健康路,長1060米。由南至北清代時分別爲忠清巷、福聖庵巷、升平街;民國時稱忠清巷、福聖庵巷、大東門直街、大營前。1959年整治,拓寬取直,埋設下水管道,建成三碴路面道路,統稱爲新華路。
忠清巷地名始於明代,原名升平巷。《成化府志》:“升平坊,本名忠清裏,入褚家塘。明正德十六年(1521)裏人胡世甯(都禦史)請禦史唐鳳儀爲王琦、項麒二公建坊,以旌其清;並唐褚公遂良之忠,故名忠清裏。”嘉靖二十六年(1547),布政使李默並勒胡世甯名於上。明代忠清裏街口(即平安坊口)所刻石碑上,“忠”勒名褚遂良、胡世甯,“清”勒名王琦、項麒。
福聖庵巷應在白蓮花寺巷和雙眼井巷之間,《浙江省城圖》福聖庵巷南端向東爲蜻蜓巷而出海蛳溝。至於巷名由來,據《嘉靖仁和志》:福佑院,在褚家塘。周顯德元年(954)吳越王建,宋治平二年(1065)改今額。元至正間兵毀,洪武間重建,改土穀祠,今名皮場廟。《約略說》:全二營巷,今爲福聖庵巷。
大東門(直街)乃是南宋後軍寨的東門,即大營門,轉南有樓子營。
大營前舊稱大路營。《西湖遊覽志》:大路營,在褚家塘。褚家塘亦作褚堂巷,爲唐仆射褚遂良故裏。地舊瀕茅山河,吳越國錢氏設大路營在此。褚家塘即大路營口。此一帶曆代乃是官家屯兵之處,今尚留大營前、大營盤等地名。
新華路
本文来自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rm/1991.html自唐代就是杭州絲綢集中生産地之一。《杭州重建觀成堂記》:“昔褚河南(遂良)之孫名載者,歸自廣陵(揚州),得機杼之法,而綢業以張。”褚載就住在升平街小井巷,改良絲織技術並推廣,使杭州絲綢長足发展。後人尊爲杭州絲綢同業祖師,並建通型廟以祀。至明代,忠清裏一帶絲織更是发達,範祖述《杭俗遺風》載:早期是忠清巷、相安裏(今新華路),入明即盛,“迄今一鄉之人,皆織绫錦爲業”。徐一夔《始豐稿》載:“餘蹴居錢塘之相安裏,有饒於財者,率居工以織。”吏部尚書張瀚的先祖亦曾居忠清裏,他在《鬆窗夢語》中記,張毅庵(張瀚先祖)初營釀酒,失敗後轉營絲綢作坊而致富。書中這樣寫:“購機一張,織諸色纻帛,備極精工,每一下機,人爭鬻之,計獲利五是一。”這是個誘人的利潤。清道光年間,杭州綢業界同仁又在通聖廟(通型後改名通聖)側建“觀成堂”作爲議事之所,後改爲綢業會館。綢業市場則在白蓮花寺前一帶,以至後來20世紀末期各個大型絲織廠及杭州中國絲綢城都設在新華路,新華路已成爲杭州絲綢商品的窗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ly/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