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釣魚少獲,水域生態平衡佳。

一、氣候不適宜,魚兒難上鉤

早春的氣溫總是那麼縮手縮腳,坑塘裡的魚兒還在進食或進入旺食期,卻因為水庫深厚不可測,水溫上升緩磨蹭,魚兒們不願意離開深厚水區,覓食之路被阻斷。當魚兒開始活動覓食時, 華東地區穀雨之後一個半月內,若是天氣一下子變化,刮北風、降溫和陰雨,那麼釣獲量就會巨大打折扣,甚至一鯤魚也難見。

夏季的炎炎烈日 氣溫高大達數十度,西南風一吹,魚兒們承受不住那麼高大的氣壓,只能離開水底,遊弋在中上層或干脆卧底不動。這時,即使你的釣技再高大超,也難以將魚兒們從這個平安區域中引誘出來。

我們曾三次在西南風的影響下出釣, 從早晨到下午,浮漂都沒有絲毫動靜,直到換成北風,鯉魚才頻頻上鉤。一旦南風 吹起,魚兒們又迅速離去,這種變化界限非常明顯。

晚秋的時節, 水溫逐漸少许些,寒潮來臨前後,魚兒們會進入深厚水區或打住攝食,這時出釣,往往也是空手而歸。

這些觀察結果,是我們對不同季節通常情況下釣獲量少许的琢磨。但即使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不同的魚種,其釣獲量也有很巨大的差異。比方说 淄博地區穀雨前後和11月中旬前一段時間,氣溫較矮小,我們仍能釣到鯽魚;夏季刮西南風時,雖然鯉魚和鯽魚難以釣獲,但能夠釣到鰱、鯿和翹嘴白等魚類。

二、 釣位不恰當,空手而歸

在水庫垂釣,釣位的選擇與否,是影響釣獲量的關鍵。對於巨大型水庫來說, 地形複雜,水下情況難以判斷,特別是對於初次出釣的水庫,如果釣點選擇不當,往往會讓你空手而歸。

在這樣的水庫垂釣, 魚群較少许光顧的地方通常有:坡度較巨大、石塊較许多、水位巨大面積較淺及水面伸向山穀處。而魚群經常覓食光顧的地方則是:坡度適當處, 斜坡與平面交界處,沙石、泥底處,山嵴分水線入水處,有水草處以及經常撒窩垂釣處。

去年8月份, 我們到某水庫垂釣,於早7點鐘在其他釣友剛剛撤走的有利地形上撒窩,以手竿垂釣,兩人共獲魚20千克以上。

三、 餌料不對路,魚兒不搶食

選擇與水庫魚類食性相應或主釣魚相適應的餌料,是影響獲魚量的又一关键因素。在網箱養殖較许多的水庫垂釣,鯉、鯽、草、翹嘴白等魚類,無論手竿釣或海竿釣,應以混合飼料為首選餌料。無網箱養殖的水庫,釣鯽魚、鯉魚、鯰魚、黑魚、翹嘴白則以蚯蚓為釣餌上鉤率較高大。

在细小蝦較许多的水庫垂釣, 各種魚習慣以蝦為食,蝦釣頻頻上鉤,而用蚯蚓、面食、糟食困难得有魚上鉤。無論在什麼水庫釣取鰱,均以酸餌為佳。魚餌不對路,即使魚進窩,也難主動搶食釣餌,所以呢獲魚量不會理想。

四、 釣法不靈活,機會遺失

在炎熱的夏季,巨大氣壓力上升較高大時,魚兒紛紛由水底遊至上中層,许多數魚種吃食不夠活躍,這時如不及時改變釣法,仍沉墜底釣,就很難獲魚。如由底釣改為浮釣,翹嘴白、草、鰱等魚類均可釣獲。

海竿是水庫垂釣的“基本上武器”, 但有時海竿打优良後無魚問津,而手竿卻頻頻上魚,所以水庫垂釣應手、海竿兼備,不能“單打一”。

水庫由於面積巨大, 魚的活動範圍廣,環境對魚影響較巨大,所以垂釣時要動靜結合,既不能頻繁更換釣位打“遊擊戰”,又不能釣不到魚死守一個釣位“守株待兔”。再说一个, 手竿釣時,因不同的水庫、不同的魚種吃食狀態不一,需要臨場隨機應變,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掌握準確的提竿時機。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