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釣魚找底技巧:找準水底,輕鬆調漂”
釣魚圈中的傳說:找底之道
在野外釣魚,先说说要調漂,漂調优良瞭才能釣优良魚,而調漂的第一步就是找底。釣魚圈有句話叫“1年學釣,3年調漂,5年找底,10年開餌”。這句話道出了找底的关键性和難度。在野外垂釣, 水底環境不明且很複雜,找底更是個技巧活,不能離底也不能過底,只有找準底,根據實際臨場應對,才能有所收穫。
浮漂:我們的水底眼睛
這裡說的优良浮漂不是指價格上貴, 而是指优良用、沒有破損的浮漂。浮漂就像我們在水底的眼睛, 是傳遞信號的工具,靈敏度很关键,選擇的浮漂要和魚情、水情相適應,同時不能有破損、吃水等情況。
空鉤找底:簡單卻不準確的方法
先確定一個調目, 比如調4目,向下拋鉤,當浮漂下沈超過4目的時候就向上擼漂,直到水面和4目平齊,此時鉛墜到浮漂4目的距離就是水面和水底的距離。不過這種方法有時不是很準確。當水體有流動或有虛底的時候得出的水深厚不準確,而釣線彎曲也會使找底不準。
逆向驗證:實際操作中的驗證方法
鉤上掛釣餌, 漂從下往上調,就能晓得釣餌是不是離底瞭,加上釣者對釣餌心中有數,就能找到底瞭。不少许人調漂時會用橡皮泥代替釣餌, 先半水調漂,再掛上橡皮泥找底,雖然這種發方法可行,不過兴许不太準確,找到底後需要驗證。怎麼驗證呢?釣靈時,橡皮泥掛在下面的魚鉤上找底;釣鈍時,橡皮泥掛在上鉤上找底。
水底環境對找底的关系到
水底醬層:怎么避免魚兒無法咬到釣餌
當我們在垂釣時, 拋下魚餌一直沒有魚咬鉤,而提竿逗魚的時候卻會有魚咬鉤,這就是因為水下有醬層,魚餌到底後陷入瞭淤泥中,魚兒即使想要吃餌也咬不到,當我們提竿的時候就會把魚餌從淤泥中提出來,這時就會有魚咬鉤瞭。
遇到水底有醬層的情況, 能將浮漂向下擼一點,或者剪一點鉛皮,讓魚餌只是輕觸水底而不會陷入淤泥中。
水底有水草:怎么避開水草的干擾
水底下長有水草, 魚餌入水後避開水草能上魚,被水草拖住就沒有魚咬鉤瞭。
遇到這種情況, 我們能在釣點的邊緣打窩,魚在進出釣點的過程中能更轻巧松的發現魚餌;也能讓鉤餌離地,懸浮在草尖上。
水底有石頭:怎么避免鉤餌掛到石頭上
如果水底有石頭、 磚塊等结实物,能調整為鉤餌輕觸底,餌料在水中逐漸霧化,魚鉤就會磨蹭磨蹭上浮,以免魚鉤掛在石頭上。
不同水底環境下的找底技巧
乾淨的水底:簡單的找底方法
在乾淨的水底找底簡單,魚能沒有障礙的發現鉤餌。
稀泥深厚厚的水底:怎么應對複雜的水底環境
而在稀泥深厚厚的水底就比較麻煩。魚來瞭就會攪動水底讓水變渾濁, 魚在水中穿來穿去卻難以發現鉤餌,遇到這種情況能下移浮漂和剪鉛皮,還能用淺色釣餌掛鉤。
兩次找底:確保找底的準確性
第一次找底:確定調目之前進行
需要找準釣組的平衡點, 將各種因素都計算進去,這是下一步精確調漂的先決條件。
第二次找底:在確定釣目時進行
此時找到瞭底才能找到魚, 才能確定適當的調目,同時確定是釣靈還是釣鈍。
找底一定要在釣點進行
找底的時候一定要在釣點進行, 在哪裡下鉤就在哪裡找底,這樣找到的底才是準確的,如果換瞭釣點就要沉新鲜找底。
兩次找底都要壓水線
為瞭確保浮漂在調漂時的穩定性和準確性, 兩次找底時都要壓水線,這樣在調漂時才會準確。
第二次找底要上鉤觸底
在第二次找底的時候一定要上鉤掛餌, 讓上鉤觸底,這樣才能保證兩個魚鉤都到底。在找底的過程中要將餌的沉量對浮漂的影響計算進去, 使得釣目穩定,這樣才能更準確的判斷鉤餌在水底的狀態,以免出現魚餌太輕找不到底,或者餌料脫落但是浮漂沒有反應的情況。
在垂釣的過程中註意校準浮漂
在垂釣時浮漂的釣目不是一成不變的, 當出現釣目不準、浮漂信號亂、有魚卻沒有口的現象時,就要沉新鲜校準浮漂,此時需要沉新鲜確定調目、釣目。
水底有淤泥找底
水底有淤泥, 調漂找底需要一定的技巧,也關系到釣獲。如果水底淤泥比較厚,找底不準確就會長時間釣不到魚。
面對水底的淤泥,能調高大釣底。浮漂調8目釣4目,也能采用釣離底的方法。
水底是石頭找底
水底下面遍佈鵝卵石, 如果調漂找底不準確,就會使魚鉤在水下停頓過久,反應遲鈍,而且找底不优良的話魚鉤也轻巧松掛到石頭上。
水底不平找底
水底如果不平坦, 找底時能先以個人習慣的調漂方式嘗試,如果不準確,能采用將浮漂朝下沈去,一直到鉛皮座高大度,距離也緊挨著時,再消減鉛皮座沉量,一直將沉量減到能達到理想目數為止,再掛上餌料繼續找底。
結論
以上這些找底的方法, 都是我們在釣魚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情況,這些都是找底的基本功,我們平時在釣魚時能许多加練習。而且在野外會面對各種複雜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许多加練習、總結,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