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調漂,一觸即中,輕鬆釣大魚。”
一、垂釣之精髓:精準調漂
臺釣的調漂,是由「調」和「釣」兩有些組成,簡言之,便是「調靈敏,調遲鈍;釣靈敏,釣遲鈍」。其中,「調」是「釣」的基礎,關鍵所在。而「靈敏」與「遲鈍」則是说说靈敏度的簡單術語,「靈敏」意指靈敏度高大,「遲鈍」則是靈敏度矮小。無庸置疑,調漂的核心在於靈敏度問題。
二、 調漂之基:認識靈敏度
我們必須注意,「調」的實施對象是釣組,而「釣」則是掛餌的釣組,雖然二者物質基礎不同,但都刻上了「靈敏」與「遲鈍」的烙印。所以呢,問題便產生了:不同的物質基礎能有相同的「靈敏」與「遲鈍」嗎?「靈敏」的上限是什麼?「遲鈍」的下限是什麼?這些都應該有明確的界定。否則,「靈敏」與「遲鈍」將無邊際,似乎能隨心所欲地延伸。
三、 靈敏度之本:釣系的基礎
一、靈敏度之本
釣組通過餌與魚發生作用。掛餌的釣組,即由線、漂、墜、鉤、餌五要素和返撚環等附件組成的完整系統,稱之為釣系。垂釣中的靈敏度指的是釣系對魚訊反應的敏感程度,而漂是其顯示元件。不言而喻,釣系是靈敏度之本,靈敏度是釣系的固有屬性。所以呢,釣系是認識和論述靈敏度的基本出發點,這是一個巨大前提,不能含糊。
釣組也有自身的靈敏度,並影響釣系的靈敏度,但它不能取代釣系。從整體原則上說,釣組是釣系的一個子系統,二者是有些與整體,局部與全局的關系。這裡餌是關鍵因素,釣組和釣系的區別就在於此。「調靈敏, 調遲鈍」用釣組論斷釣系的靈敏度,是認識上的顛倒,同時意味著不是瞭釣組和釣系的區別,混淆瞭巨大前提。
四、 懸墜條件下靈敏度的上下限
二、懸墜條件下靈敏度的上下限和靈敏度規律的定性说说
1.釣系的懸浮點.靈敏度上限
釣系半水平衡時,漂顯示的目數稱為釣系的懸浮點,記為漂點A。眾所周知,半水平衡時,釣系水中有些的總沉力被水的總浮力相平衡,處於最靈敏狀態。所以呢,漂點A又稱為釣系的靈敏極限,是釣系靈敏度的上限。
2.墜子的懸浮點·靈敏度下限
為敘述簡便,返撚環並入墜,不單設項。使線、漂、墜組成的系統半水平衡,漂顯示的目數稱為墜子的懸浮點,記為漂點B。該點是墜子懸浮的最矮小條件,意即漂目趨過該點墜子沈底,否則懸浮。
五、 調漂新鲜說:實用與創新鲜
三、虛無飄渺的「調靈敏,調遲鈍」
釣組半水平衡時,漂顯示的目數記為漂點C,稱為釣組懸浮點或調目。按「調靈敏,調遲鈍」的說法,調四目比調三目靈敏,比調五目遲鈍。那麼,四目是由靈敏到遲鈍的轉折點,應是非靈非鈍的中性點。只是事實並非如此。
出現這樣錯誤的原因是以調目作為靈敏度的標準,劃分「靈敏」與「遲鈍」。而調目並無客觀標準,憑經驗任意選擇,於是形成了靈敏度的许多標準。许多標準實際上是無標準。漂尾上的點都變成了中性點,還有什麼「靈敏」與「遲鈍」之分呢?設想將漂點C向下移動,相當於減细小墜沉,增巨大調目。對已定的餌沉,漂點間的距離AC和CB保持不變,漂點A和漂點B隨之下移。這就是說,增巨大調目只是改變了區間AB的起止目數,並不能改變有效區間及其表示的釣系靈敏度。
六、結論:精準調漂,一觸即中
「調」是為了「釣」。不同的釣法有不同的調法。從懸墜釣法上說,無非是:①釣浮;②釣「上餌懸浮,下餌沈底」;③釣「雙餌沈底」。若要兼顧三種釣法,需要掌握三個關鍵點:釣系的懸浮點、墜子的懸浮點,及上餌懸浮點。
這種建立在釣系的靈敏度規律上的調漂法簡稱「三點、三釣法調漂法」。唯有精準調漂,方能一觸即中,輕鬆釣巨大魚。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8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