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一半釣具後漁獲翻倍!多年的彎路換來4字真經:少即是多!

七里河畔,我第无数次打开车的后备箱,里面挤满了各种型号的钩、琳琅满目的饵料、不同调性的鱼竿,像一个微缩的渔具店。

本文共計1421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七裡河畔,我第無數次打開車的後備箱,裡面擠滿瞭各種型號的鉤、琳瑯滿目的餌料、不同調性的魚竿,像一個微縮的漁具店。遠處,一位老哥僅憑一盒蚯蚓,卻頻頻提竿,那一刻,我望著自己精心購置卻空空如也的魚護,一股荒謬感裹著冷風直灌心口——我們費盡心思追逐裝備的“多”與“精”,會不會恰恰把釣魚這件事給徹底弄反瞭?

我曾在八一水庫陷入這樣的困境:精心配比的窩料滿懷信心投入窩點,浮漂卻像焊在水面般紋絲不動。不遠處一位釣友,僅用岸邊隨手挖的幾團濕泥裹上麥粒打窩,竿稍卻頻頻點動。焦躁中我不斷更換更腥香的商品餌,浮漂依舊靜默,仿佛在無聲嘲笑著我的徒勞。

而那位釣友再次提竿,一尾健碩的鯉魚破水而出,濺起的水花像冰針紮在我心上。化紹新老師那句“魚吃的是自然態,不是你認為的‘好味道’”,在那天才真正讓我領會——我們迷信科技與工業調配的“完美”,卻忘瞭魚生於斯長於斯的自然本味,早已刻入它們生存的本能。

對工具的依賴也曾讓我陷入泥沼。拿著新購的昂貴碳素竿,信心爆棚地挑戰一處洄灣激流。水流湍急,我頻繁調整釣組、更換餌料,手臂酸麻卻毫無建樹。擡眼望去,對岸一位老農模樣的釣者,一竿一線一鉤一蚯蚓,在看似無魚的平靜水面悠然下竿。

不久,竿身彎成一道從容的弧線,。那一幕讓我頓感手中的“利器”沈重無比——當心思全系在工具的精妙上,我們便容易忽略水流的語言、地形的暗示、魚群藏匿的智慧。 工具終究是延伸感知的媒介,而非漁獲的保證。過分追求“利器”,反而鈍化瞭我們傾聽自然的能力。

更深的迷障,是執著於“經驗”的確定性。記得去年深秋,我依據往年“黃金釣點”的記錄,早早占據水庫樺尖位。精心調漂、打窩,一切按“成功經驗”劇本上演。

然而數小時過去,唯有寒風吹皺水面。百無聊賴間扭頭,卻發現側後方一片不起眼的淺水蘆葦叢旁,幾位釣友接連中魚。困惑之下我收起裝備湊近觀察,恍然大悟——連續幾場秋雨帶來瞭水溫的微妙分層,魚群早已悄然從深水樺尖轉移至更暖、食物更豐富的淺灘蘆葦區。

那一刻我僵在原地,手中的釣竿仿佛有千斤重。不記得是哪位名人說過:“水是活的書頁,經驗隻是昨天的註腳。” 自然永遠處於動態的書寫中,刻舟求劍式的經驗主義,終會淪為進步的枷鎖。

在若幹年的釣魚實踐中,多次空軍終於在我心頭熔煉出四個滾燙的字——少即是多!

少一點人工幹預,多一點自然本真:讓餌料回歸簡單純粹,相信魚類的自然選擇,而非我們臆想的“最佳配方”。

少一點工具焦慮,多一點環境閱讀: 放下對裝備的無限追逐,將心神聚焦於水流、風向、光線、地形的細膩變化。

少一點經驗依賴,多一點動態感知: 打破固有釣點與模式的束縛,像初次面對水域般保持敏銳與好奇,隨時準備回應自然的低語。

當我們將向外索求的繁復層層剝落,屬於野釣的靈魂便癒發清晰——那是回歸自然節奏的謙卑,是融入山川水韻的寧靜,是放下掌控欲後與生命相遇的純粹驚喜。

或許,真正的垂釣之道,並非我們症服瞭多少水域,而是有多少次,我們允許自己真正被一片水域所症服,所啟迪。那些曾經視若珍寶的裝備、奉為圭臬的經驗、精心計算的配方,在“少即是多”的澄澈目光下,終將顯露出其作為工具的樸素本質。

下一次當你走向水邊,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帶來的究竟是探索自然的渴望,還是遮蔽心靈的重負?

大道至簡,垂釣亦如是。千般技巧,萬種裝備,抵不過對自然律動的一份靜默傾聽。當放下“越多越好”的執念,讓竿尖隻傳遞水流真實的脈搏,讓心隻感知魚群遊弋的軌跡——那一刻,人與山水、與遊魚達成瞭古老的默契,釣者才真正坐擁瞭整個江湖。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