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道探秘,一網打盡技巧
選擇選擇釣點和釣位啊,這可是垂釣的關鍵啊!水库河流野釣,時間長,攜帶的東西多,一旦選定了地方,再想轉場那可就麻煩死了。所以到釣場後,別著急搭建帳篷、打窩下鉤,先得整個場子熟悉一下,盡量選個既能釣魚又能過日子的釣點。
選釣點啊,得從實際出發,靈活機動,不能教條。剛到一個新的釣魚水域,先要好好調查調查,測測試試,分析分析,特別是向當地的老百姓或者漁友們瞭解一下水下地形、地貌特點、水情、魚情等等。然後,選定一個自己認為比較理想的釣點。釣點選擇得對錯,就算裝備、釣餌、水平一樣,由於釣點不同,收穫量也是相差很大啊。
這句“三分釣技七分窩”,這“窩”指的就是選水域和選釣點還有誘餌。充分說明了選釣點的重要性。釣魚選窩,基本上分兩步:第一步選擇水域,第二步選擇釣點。認定所選的水域有魚,可以在此垂釣,叫選擇“釣位”。水域面積很大,不是哪裡下鉤都能釣到魚的。有的地方能釣到魚,有的地方釣不到魚;有的地方釣的魚多,有的地方釣的魚少;有的地方魚大,有的地方魚小。選擇一個最佳下鉤垂釣的具體地點,叫選擇“釣點”。選擇一個什麼樣的釣點最理想呢?有兩個地方最好:一是“魚窩”,二是“魚道”。魚類由於本身的習性和外界環境影響,常常群集在某一個水域棲息,一般不遠遊,或者從遠處遊來的魚也樂於在此落腳停留,很象魚的“宿舍”或者“驛站”,就叫魚窩。如果將鉤餌扔到這裡其情景可想而知了。魚類除瞭棲息,還要覓食、排卵、越冬,受季節、氣溫、水情影響,還要進行必要的遷徙遊動,有長距離的洄遊或短距離的漫遊。每一種魚的遊動,大體上都有一定的規律性,也就是說,有一定的路線。我們管這個路線叫“魚道”。如果能將釣點選擇在遊動之魚的必經之路上,在關隘之處下鉤,其收穫量肯定是很可觀的。
要準確的將釣點選擇在“魚窩”、“魚道”上你是很不容易的。但通過我多年的觀察、探索、實踐和不斷總結,告訴你下列位置是選擇窩點的好地方:
- 1、 水閘、石壩旁,水库大壩、水库溢洪道處;這些地方是魚喜歡在此落腳停留,容易形成魚窩。
- 2、 水下有隱蔽物的地方,如房屋廢墟、殘墻等;魚喜歡在此躲藏,嬉戲。
- 3、 不同水質的匯合處或者交界處有洄流的地方;這裡有豐富的食物,所以魚也留戀與此。
- 4、 水庫上游入水口有平緩的洄流處;這種地形一般水面會有垃圾或水草聚集,有魚喜愛的食物。
- 5、 平整水底的低窪處和河灘與河床的接壤處;鯽魚、鯉魚喜歡這種地形。
- 6、 主河道旁的水灣處;魚道所在。
- 7、 山腳的凸出處;也是魚道所在。
- 8、 中間凸出的環島處;魚道所在。
- 9、 人工養殖場處;魚群集中處。
- 10、大的向陽溝叉處等等;容易形成魚道。
- 11, 淺水域中魚道多在其較深的地方。
- 12, 深水域中魚道多在其深淺連接處。
- 13, 水面寬的地方,魚兒多在其較狹窄的部位。
- 14, 在平整的岸邊,魚兒又多在凹凸不平的部位。
- 15, 有湍急流水的地方魚道在流速稍慢的一邊。
- 16, 魚道並不是想象那麼玄妙,只要對魚的習性有所瞭解就可以找到。
人是以食為天,魚也如此。水庫河流魚類食物短缺,所以食物相對較多的地方就有魚道。那麼怎麼尋找魚道呢?一般來講,魚道分明、暗、陰暗相間幾種情況。所謂“明”是指一眼就能看得出來的魚道。例如河川的“龍口”、“褲襠汊”;平整河岸的凸出部位,伸向水中的半島前端;方形坑塘的四邊,長形坑塘的腰部;野水溝渠靠近草帶的邊緣能及那些熟悉的水域魚兒經常出沒的地方。這些都是屬於“可見”的,這一類魚道當然不能放過。“暗”是指人在岸上有眼睛無法看出的那一種。例如水庫被淹沒的舊河道;江、河、湖水底地形變異的地段;水下的斜坡和深溝等。如是生疏水域,又無人指點同,刻意尋找往往費時費力。“明暗相間”是指若明若暗的那一類。例如河川中深水與淺水的交界處;水庫閘口兩邊的導水壩下。這些地方只要能夠得著,無疑是好釣點。
尋找魚道經驗很重要,要靠平時多觀察、多分析、多積累。常見有經驗的釣手,來到個生疏的釣場,總是先轉悠轉悠,觀察地形,測試深淺,探明虛實,然後才確定釣位釣點,期間就包括尋找魚道在內。明擺著的天然魚道,當然是上上大吉,無人不愛的。不過實際垂釣中,大量的還是要靠撒餌招魚。因此,除上面所述之外,還應註意以下幾點:在淺水區域垂釣,要重視相對較深的地方;在深水域垂釣,要留意不深淺的地方,尤其是深淺連接的邊緣;在寬闊水面垂釣,對那些相對狹窄的地方不可放過;還有急流水域的緩流地帶,相對平靜水域的稍快一邊,都是比較理想的下竿之處。
當然,魚的來往路線還將受到季節、天氣、水域、食物、魚種以及水情變化等諸多因素的製約與影響,並非一成不變的,這就要求垂釣者必須依勢而行,方有望尋著魚道。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9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