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餌料:狀態還是味型?實戰案例解析
•
技巧
從不懂如何選餌、如何配餌、如何開餌,到研究餌料配方、學習他人的開餌思路、無數次的試驗,再到熟練地根據魚情配餌、根據魚情的變化而調整餌料狀態,這個過程是大多數釣魚人都要經歷的。
從不懂如何選餌、如何配餌、如何開餌,到研究餌料配方、學習他人的開餌思路、無數次的試驗,再到熟練地根據魚情配餌、根據魚情的變化而調整餌料狀態,這個過程是大多數釣魚人都要經歷的。隻不過由於釣技的差異,每個人都處在不同的階段,也許你隻是初入釣壇還在為開春釣鯽魚如何配餌而憂愁,也許你已經垂釣多年但仍舊弄不清餌料的狀態和味型應該如何掌控。釣魚餌料千千萬,但那些糧食餌或是動物類餌基本都是單用為主,隻有商品餌可能需要多種配合使用(單用當然也可以)。既然是多種餌料配合必然就會涉及到配方二字,那麼餌料配方重要嗎?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個好的配方確實能夠帶來好的魚獲,不重要是指你不用費勁地去尋找,因為好的配方一定不是復製別人的,而是根據當時當地的魚情現場配的,有可能還得在作釣過程中調整。配方問題難以找到標準答案,那咱們該如何研究餌料呢?一是根據平常的作釣經歷以某種魚情為前提來談配餌,再進行反推,下次遇到相應的魚情就可以參考;二是多研究餌料的味型和狀態,畢竟任何的配方都逃不開這兩個重點。一個餌料配方中,究竟是味型重要還是狀態重要這個也是很多釣友所關心的問題,通常我們都會認為兩個都重要,但如果非要打破沙鍋問到底,那就隻能結合具體的魚情來看瞭,魚的種類、體型大小、生存環境不同,開餌時側重點肯定也不一樣。咱們下面就具體的講一講,首先來說魚個體大小的差異對餌料的影響吧。小體型的魚: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說小魚重味型大魚重狀態,實際上大魚小魚都講究狀態和味型,隻是側重點不同。比如魚的體型越小,它的膽子就越大,吃食不挑,啥都敢去啃一啃,所以我們在開餌時就要優先考慮如何盡快得把它們招過來,因此餌料味型偏重大腥大香都可以,甚至有的人還通過加小藥來擴大味型。至於狀態其實就是比重和霧化,小魚嘴小、吸餌力度也不是很強,所以咱們的餌團相對就要輕一點、小一點,這樣就更容易入口,霧化方面主要也是為瞭誘魚,而且你的餌味型再大也得配合霧化才能更好地擴散出去。這裡要補充的是,如果是天氣熱,餌料的味道和霧化也得控製一下,主要是源於水溫高雜魚活躍,霧化好味型重會被雜魚鬧死,反正這個時候咱們的目標魚活性也高起來瞭,相對就不用像冬季那樣嚴苛,怕魚張不開嘴吃不進餌之類的。釣大體型的魚:魚個頭越大即活的越久,那麼它受到過的傷害肯定越多,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大魚在經歷過很多磨難後自然也會學聰明,雖說比不上人無法完全辨認哪種食物安全哪種食物吃瞭要被逮住,但它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比如說覓食比較有規律,不像小魚一天到晚在吃食,其次大魚對於味道比較特殊的東西比較敏感,可能拒而不食,這個“特殊”就是指咱們餌料中的各種香精。釣大魚在餌料狀態上要降低甚至完全避開霧化,霧化好的餌料首先招雜魚,其次霧化的餌料在水裡保持不瞭很久經不起大魚試探不說反倒容易引起它們警惕。在味型上其實也講究,但這個講究主要是避開大腥大香、避開刺鼻的香精味即可。一般就是穀物類、飼料類的味道就行,如果是更挑剔更謹慎的魚,那得用發酵味(略微帶餿味)甚至酸臭味的餌料,模仿食物在水底發酵腐爛的味道。以上是講瞭魚體大小對開餌的影響,但開餌看的可不僅僅是大魚小魚那麼簡單,咱們順著往下說魚的生長環境。生長環境我認為隻要註意兩點,第一是養殖環境和野生環境、第二是該環境中食物是否充裕養殖環境:這裡說的養殖環境就以黑坑來舉例瞭,雖說黑坑無人餵養,但放進去的魚是從養殖池出來的,道理一樣。玩黑坑,釣那些剛放進去的生口魚,其實和釣小魚的道理是一樣的,餌料味道要重、霧化狀態要好,因為這類魚沒有啥警惕性。釣那些老魚滑魚,味型和狀態就要降低,味道要淡、霧化要少。釣傷病魚、輕口魚有些特殊,這些魚如若不是被反復釣放,那麼味型不需要太低調,甚至可以放大點刺激它們一下,這時狀態就比較重要,需要將餌料調輕,增強適口性,包裝能夠一吸即入。野生環境:野生環境下狀態通常比味型重要,註意這是從從總體上講的,並不區分小魚還是大魚。因為野生環境下主要以生口魚為主,對食物不挑,你用啥味型的都吃。本來狀態也沒有什麼所謂,但考慮到雜魚鬧窩問題,所以說狀態比味型重要,因為我覺得一個霧化很好但味道很淡的餌,要比一個沒有霧化但味道很大的餌更招雜魚。關於水中食物的多少:這個就很好理解,水中食物少,肯定就不挑剔,給啥吃啥,什麼味型狀態統統不用考慮。但這個塘或者這條河要是食物很多,那就特別難釣瞭,尤其是食物多到連水質都被破壞瞭那就更難搞。就像我前兩天寫的一文章,說去村裡的一個養魚池垂釣,那個水庫有人養著魚,裡面大魚很多平常還不開放,理論上來說很好釣吧,但我和我爸釣瞭一下午連個魚鱗都沒看見。原因就是水裡食物太多瞭,一周前這個水庫裡還養著幾百隻鴨子,想想一天能夠產出多少的鴨糞啊,這些糞便魚吃不完,就會堆積在水底,時間久瞭就開始發酵腐爛,然後就臭底,魚也不願靠近。這樣的地方釣魚,餌料的味型就特別重要,我認為要麼就是清淡,用米飯餌、白面、玉米小麥,要麼就是幹脆用酸臭餌,反正就是走極端。而餌料狀態重不重要得看你的釣法,如果你堅持釣底或釣行程,那麼餌料狀態要調輕、霧化好一點,太重瞭太貼近水底魚指定不肯下去吃。但如果你選擇釣浮,那麼狀態也就沒那麼重要瞭,你說玉米小麥米飯能有啥狀態。魚的種類對餌料調配也有影響,這裡就拿鰱鳙這兩種比較特殊的魚來說說吧鰱鳙指的是鰱魚和鳙魚,這是兩種魚,而且是食性習性極為相近的兩種魚。鰱鳙都是濾食性魚類,靠魚腮不斷過濾來汲取食物(鳙魚偏雜食,甚至會攻擊小魚),咱們在釣鰱鳙時一定記得餌料狀態是大過味型的。我知道很多人在釣鰱鳙時都在說鰱魚喜腥香、鳙魚喜酸臭,然後還經常在傢裡做發酵餌,要麼在開餌時放很多白醋甚至於臭豆腐、臭雞蛋等等。但記住,如果你的餌料狀態不行,說直接點就是不霧化,那麼餌料味道再大都沒用,根本不能把遠處的魚大量的招過來,不信的話你掛塊臭豆腐看一天能釣幾條。但霧化好,味道淡的餌卻可以釣到它,舉個例子單純地用豆腐渣垂釣效果就很好。鰱鳙比較特殊,無論體型、無論生存環境如何,都是狀態大於味型。實際野釣如何配餌?如何將魚體大小、種類等等因素考慮進去很多人去野釣都是沒有製定目標魚的,基本上就是掛個蚯蚓或者去漁具店買包藍鯽就直接釣瞭,你問他釣什麼魚,他就說來什麼釣什麼,甚至於很多人都主動去找鯽鯉通殺、大小通殺的餌。這種思路至少在我看來是不對的,淡水魚很多都是雜食,你用一種餌確實可以釣到多種魚,但在配的時候還是要有針對性啊,這樣效果才會好。實際野釣時,首先要想辦法瞭解這裡面有什麼魚、什麼魚最多,如果想要好收獲肯定是釣裡面最多的那一種魚。確定好魚的種類後,再確定個體大小,然後再去配餌。以垂釣鯽魚為例,我要是想釣二三兩以下的小鯽魚,那麼就要用味道較大、比重較輕、霧化較好的餌料,比如四號鯽+六號鯽+新四季,我可以按照1::1的比例。這裡面四號為腥香(草莓腥),六號是濃腥,新四季為狀態餌沒什麼味道,有人可能要說你的基礎餌在哪?釣小個體鯽魚就不需要放基礎餌瞭,本來也沒規定必須得放。如果該水域有大個體鯽魚,或者雜魚較多釣起來沒有那麼輕鬆,那麼我可能就要降低六號的比例,或者再額外加一份大板鯽或野釣七號來沖淡一下整體的味道,這兩款餌片狀也比較大、偏穀物味,大個體鯽魚就比較喜歡,鯽魚的個體大瞭咱們狀態餌也就可以少放或不放瞭,隻要魚口不是很輕。那麼如果我的目標魚是以大個體的鯽魚為主,鯉魚為輔呢?那麼我首先要考慮餌料的片狀或顆粒要粗,就要用野釣七號、大板鯽為主瞭,當然你換別的品牌也行,比如918本味、瘋釣鯽、超誘等等。水溫高,雜魚活躍你可以隻用這樣一種餌單開,如果水溫較低魚口不是很好,可以考慮加點味型餌,比如藍鯽就比較合適,這款餌片狀大也夠廣譜,釣大鯽魚和鯉魚還是比較合適的,像天下鯽、天下鯉這類魚粉為主的顆粒餌也行,如果你感覺魚口不好,可以適當加點蛋白含量高點的輔助餌,如蝦粉、蠶蛹粉等等。最後總結:說一千道一萬,開餌還是要根據魚情來,而且要多實戰,在實際野釣中去試驗並調整,這樣多找幾次就應該能摸到路子瞭。還要註意咱們用某一款配方釣到瞭很多魚,千萬別去記這配方,一定要記住今天的溫度、風向、氣壓,然後根據你的釣位和釣法去想想為什麼配出來的餌魚會喜歡,是味型對路還是狀態剛剛好呢?【作者簡介】:小飛,一個90後釣魚愛好者,希望用文字記錄垂釣的美好、把心得留給需要幫助的人,歡迎漁友們關註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71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