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鯽新法:善誘細節,大板鯽排隊上鉤

釣魚看起來很容易其實並不容易,很多時候在同一條河,同樣的餌料下漁獲也會天差地別。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許是釣位不給力,或許是調釣不夠合理,又或者是其他什麼原因。

釣魚看起來很容易其實並不容易,很多時候在同一條河,同樣的餌料下漁獲也會天差地別。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許是釣位不給力,或許是調釣不夠合理,又或者是其他什麼原因。但在釣不到魚的時候很多釣友都會這樣吐槽一句“水裡魚多怎麼都好釣,水裡沒魚當然釣不到瞭”,這句話看起來是沒啥問題,當魚多到一定境界的時候肯定是丟下去就咬,不管什麼餌料都搶著吃。說實話,這種野釣資源可以說是萬中無一,大多數人都碰不到。現實情況就是水廣魚稀,想要釣到魚就要讓窩子裡有魚,除瞭找個合適的釣位以外,怎樣誘魚就成瞭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誘魚的誤區將魚誘進窩最常見的方法就是打窩,但是不同的人打窩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根據路人甲的觀察,很多釣友到瞭釣位之後都會打窩,但都說一把窩料往水裡一扔就完事,然後就等魚進窩瞭。如果沒魚進窩就繼續補窩,窩子裡有魚但魚不多也會繼續補窩,這算是很大一部分新手釣友誘魚的方法瞭。但釣友們自己知道,很多時候這樣操作都沒效果,打窩瞭也沒魚進窩,甚至原本有口的補窩後還會直接停口,以至於很多釣友吐槽說釣魚不能補窩,一補窩就死窩。所以想要魚兒乖乖進窩,咱們必搞定以下幾個細節。打窩後的窩料是怎樣誘魚的既然打窩瞭我們肯定希望自己的窩料來誘魚,但不同的窩料誘魚效果不一樣。比如說你用不霧化的顆粒玉米誘魚和霧化很好的菜籽餅打窩誘魚就不一樣。用味道比較淡的穀物窩料和味道比較濃鬱的腥味窩料誘魚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肯定是有的誘魚快,有的留魚久。一般來說霧化比較好的窩料,味道比較濃鬱的窩料誘魚會快一些,但是在野釣的時候卻很少有人單獨用這種類型的窩料。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小魚太鬧騰瞭,除非天氣條件比較合適沒有小魚鬧窩的時候才會這樣用,大多數時候都是用一些霧化不太好的窩料來打窩,比如說酒米,玉米粒,麥粒之類的。因為自然水域大魚比較少,這些霧化不太好的窩料經得起小魚的鬧騰,留魚效果比較好。而且野生魚警惕性高,對這些天然食物比較放心,不像有些釣友為瞭讓窩料味道更濃鬱,自己添加瞭好幾種小藥,最後導致大魚不敢進窩隻有小魚鬧窩。不註意這些細節,誘魚是很容易失敗的。為啥有時候一補窩就停口很多釣魚都聽老釣友講過,當魚口慢瞭就要補窩,可是當自己這樣做的時候卻誘不到魚甚至會直接停口。怎麼會這樣?原因有很多種,比如說補窩的時候動靜太大,把窩子裡的魚嚇跑瞭。補窩的時候動靜要小,不能像剛到釣位那樣一團窩料拋下去那樣打窩,最好是搓大餌團補窩,中間夾雜一些酒米之類的就可以瞭,在冬天的時候甚至直接用拉餌黏點酒米抽幾竿就可以。另外有時候純粹是因為窩子裡沒魚瞭,補窩後也沒那麼快誘魚進窩,所以才給你一種補窩後沒魚的感覺。比如說在資源比較差的地方,窩子裡的魚就那麼十來條,你沒有註意頻率,一下子釣幹凈瞭或者釣得隻剩下幾條它們感覺不安全跑瞭也很正常。再一個就是窩料的味道過於濃鬱,特別是小藥的量沒控製好,很容易引起魚的警惕性。特別是補窩的窩料不能比之前打窩的窩料更濃。怎樣讓誘魚效果最大化誘魚是個持續性的活動,包括瞭前期打窩和後續補窩。在冬天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前打窩,打隔夜窩來減少發窩的時間。打窩後暫時沒魚進窩也不要著急補窩,冬天發窩是比較慢,如果長時間沒發窩就要考慮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盲目補窩不一定有效。該換釣位的換釣位,該換釣法的換釣法(比如說大板鯽都躲著草洞裡,那就果斷換上傳統釣),自己不上魚可以去看釣得好的釣友是怎麼做的。在小雜魚不多或者魚覓食不積極的情況下想要快速誘魚,可以增加窩料和餌料的霧化,保持足夠的頻率切勿死等。窩量要控製精準,要集中,最好采取羽毛球打窩器或者沈底打窩器,不要隻顧著用手拋窩。補窩的時候不要等到完全停口瞭才想起補窩,在魚口好的時候也可以讓窩料和餌料配合來補窩,比如說搓大餌團,拉餌黏酒米之類的。結束語:誘魚是釣魚環節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但誘魚並不是說隨便拋一團窩料下去就能實現誘魚最大化的。窩料的多少,霧化程度,味道,顆粒大小,以及補窩的方法,數量多少等等都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比如說水比較深,有流水窩量就要大一些,顆粒就要大一些,小魚鬧窩顆粒就要大一些,霧化差一些,切不可一成不變打窩作釣。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6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