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圈公認的最難釣的魚,關鍵在於釣離底,一釣一個準

鯝鱼,尤其是小个体鯝鱼,比如小逆鱼、小黄尾、小青尾,是野钓圈中公认的最难钓的鱼。由于其鱼嘴细小而朝下,经常会导致钩饵没入口,就出来了漂相,难以有效抓住正口,而连续锚鱼又会造成死窝。如果作钓经验不足,非常容易使人钓崩溃。下面以常见的小青尾为例

本文共計1257個文字,預計閱讀時間需要6分鐘。

鯝魚,尤其是小個體鯝魚,比如小逆魚、小黃尾、小青尾,是野釣圈中公認的最難釣的魚。

由於其魚嘴細小而朝下,經常會導致鉤餌沒入口,就出來瞭漂相,難以有效抓住正口,而連續錨魚又會造成死窩。如果作釣經驗不足,非常容易使人釣崩潰。

下面以常見的小青尾為例,詳細介紹一下小鯝魚的高效釣法。

1,不同天氣條件下的釣位選擇

鯝魚是一種一年四季溜邊覓食的魚種,水溫越低,藏得越深,咬鉤的魚的個體越大。

眼下正值晚秋,雖有冷意,水溫依然暖和,晴天出釣時,淺水升溫更快,宜選擇1米以內的淺水灘作釣,陰雨天需主釣下風口,因為下風口水溫相對更高,同時水深在2米左右即可,過淺則無魚。

2,魚竿、線組、浮漂以及魚鉤的準確選擇

凡是釣小個體魚都註重線組的講究。單論小青尾而言,較為合理的搭配如下:主線1.0,子線0.6,魚鉤1號金袖,吃鉛2克左右長尾行程漂。

總的原則是,魚線在保證不切線的情況下盡量細,魚鉤在確認大多數時候能抓住正口的情況下盡量大。

我註意到,很多老釣友經常用到0.5或0.8的袖鉤去釣小鯝魚,堅信更能抓住魚口,實際當用到1號袖瞭,魚口難抓就不是鉤大瞭的事,相反經常會因為魚鉤太小被拉開或鉤不牢而跑魚。

至於魚竿越短越好,一般以2.7米為主,最長不超過4.5米。

3,打窩及用餌思路

窩料用腥味顆粒,腥味拉餌作釣。

如果天氣晴朗,水清澈,岸邊看見成群結隊的小鯝魚“翻白”、“打筋鬥”,則無需做窩。魚在哪裡就釣哪裡。

天冷,或水質渾濁看不見魚群,可在釣點打少量腥味顆粒做底窩,腥味拉餌抽頻率誘魚,一旦感覺到有魚口瞭以後,一天之內再不要補窩瞭,補窩就把窩補死瞭。

4,調漂及釣離底是重中之重

根據鯝魚喜歡集聚,一來一群的特性,作釣鯝魚的原則就是要以最快速度感知到有魚進窩。因此,調漂時雙鉤帶餌半水調低釣低是最優選擇。

考慮到餌重的差異、水的密度變化以及走水的影響,通常調四釣四較為理想,此時出現一兩目的誤差時不至於影響漂相。

當我們帶餌半水調好瞭漂,此時上推漂座直至浮漂露出的目數稍微大於釣目即為找到瞭底。此時有很關鍵的一步,下拉浮漂5~15厘米,讓鉤餌離底5~15厘米,如此即可以開始連續拋竿作釣。

為什麼要釣離底5~15厘米?完全是出於長期的野釣經驗,我發現鯝魚浮也浮不到哪裡去,真浮高瞭也就說明不會開口瞭。

離底太高幾乎沒有魚口出現,調四釣二或雙鉤到底,魚口同樣少很多(當發現釣底沒口魚時,一定果斷釣離底),而且漂相表現雜亂,一上一下,提竿時機總是難把握。

釣離底重在拋竿頻率,漂目到位之後沒魚口,可讓餌料順水漂移一定距離,到位即抽,反反復復。你會發現一旦有魚口多半是幹脆利落的黑漂動作,一抓一個準,命中率很高,而且幾乎全是正口,魚情好時很容易連竿上魚。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67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