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打窩發窩快?要註意這幾個方面,打窩後能很快有魚咬鉤

#冬日生活打卡季#釣友中多日連續守釣很少,大多是因為工作關系到周末才有時間去垂釣,尤其是在這寒冷的冬季,利用周末的半天甚至幾個小時去短暫垂釣,那麼打窩後快速發窩就顯得非常重要,成瞭不參加“空軍”的首要必備條件。那麼怎麼打窩在短時間內可以發窩呢?根據我以往做釣實踐總結出要想發窩必須要註意這幾個方面。

#冬日生活打卡季#釣友中多日連續守釣很少,大多是因為工作關系到周末才有時間去垂釣,尤其是在這寒冷的冬季,利用周末的半天甚至幾個小時去短暫垂釣,那麼打窩後快速發窩就顯得非常重要,成瞭不參加“空軍”的首要必備條件。

那麼怎麼打窩在短時間內可以發窩呢?根據我以往做釣實踐總結出要想發窩必須要註意這幾個方面。

首先對不同的目標魚所做的窩子不同,因為魚的種類不同所具有的覓食習性不同,以我們常釣的鯽魚、鯉魚和草魚為例來說明,鯽魚喜歡成群覓食,少則3-5條,多則幾十條;而鯉魚喜歡單獨行動,但會成串覓食,就是一條覓食的魚後面會跟上一條,而這條後面還會跟上一條,遇到有吃的會接踵而至;草魚屬於天馬行空型的,因為食量大走到哪吃到哪,是哪裡有食物就到哪裡的主。

這樣我們針對所確定的目標魚所做的窩子就要有所不同,垂釣鯽魚時投放的窩料不能太集中,鋪散的大味型才能傳播的快。又因為誘來的往往是一個魚群,如果窩料過於集中,會擁擠成疙瘩去吃窩料,往往形成亂層,不利於垂釣。

垂釣鯉魚時,鯉魚是結尾追隨,窩料投放的越集中散發出來的味道也才越長久,誘魚效果發揮得才越強勁,越有持久性。

釣草魚的窩子需要源源不斷地投放,於是有經驗的釣友采用邊釣邊投的方法,這樣要麼沒有草魚來、不發窩,要麼就是發窩瞭來一群,還會立馬進入瘋搶狀態。

其次是對不同個體的魚所使用的窩料成分粗細不同,我們單從窩料的粗細程度來說,窩料由細到粗的順序是粉餌、小米、麥粒、玉米粒、顆粒、豆餅。成分越細的窩料越易於擴散,易於味型傳播,發窩也就越快,但後勁不足,留不住魚,相反成分越粗的窩料留魚持久,但發窩慢。

如果垂釣的是小個體的魚,比如鯽魚,因為他們本身消耗窩料的量比較小,完全可以用細些成分的窩料,比如粉餌和小米;但如果是垂釣大個體的魚,如果想發窩快,就要在粗顆粒窩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細成分,比如在氣溫低時垂釣鯉魚,在玉米粒中添加粉餌,甚至占到整個窩料的50%,做到誘魚和留魚兩不誤。

再就是要提醒大傢,窩料和餌料的味型一定要一致,打窩所用的窩料味型一般是高溫時用香味,比如穀香、酒香、奶香等,低溫時用腥味,比如骨腥、蝦腥、魚腥等,但所使用的餌料卻不盡相同,很可能用香味打窩用腥味釣,也可能用腥味打窩用香味釣,這樣大概率會出現進窩的魚不敢吃餌料的現象。

有人認為發窩就是把魚誘進瞭窩點,而忽略瞭誘魚進窩的目的是讓魚咬鉤或把魚釣上來,如果進窩的魚不吃餌料,窩子發與不發又有何意義呢?當然也有釣友在已經誘進魚的窩子裡垂釣,因為無魚咬鉤而認為窩子遲遲沒發。

所以有魚咬鉤是檢驗發窩效果的唯一標準,其中餌料的味型和窩料一致能起到關鍵作用,而這種一致僅指味道的類型一致而不包括味道的濃度一致,大傢可根據具體的水情和魚情采取濃引淡釣或淡引濃釣,註意其中的濃引和濃釣都存在一個限度,超過瞭這個限度會熏得魚不敢進窩或者嚇得魚不敢咬餌。

窩料中添加藥酒也是這個道理,比如添加適度的藥酒會加快發窩速度,添加的濃度過大或者添加的量太多就要起到反作用。釣友老趙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他用藥酒泡製的窩料味道太沖,又舍不得稀釋,怕減弱誘魚效果,導致誘過來的魚不敢進窩,在附近徘徊。那段時間誰在他隔壁釣魚誰連桿,曾經一度到釣場後都先讓老趙選釣位,然後他的左右釣位就成瞭“香餑餑”。

以上闡述的要註意的幾個方面是通用做法,大傢還要註意不同地方魚的習性會有差異這一特性,所謂的一方水土養一方魚,就是同一方的魚也存在對同一窩料喜好程度不同,發窩速度也就不同。比如我們這的山區有個攔水壩,因上遊的幾個村莊村民做豆腐的比較多,導致這個攔水壩的魚對豆渣特別感興趣,用豆渣打窩比用其他任何一款窩料打窩發窩都快。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7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