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用長子線還是短子線
一、长短子线的概念一般来说,长短子线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相对而言的。在悬坠钓法没有引入大*陆(监控)之前,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都是钓小鲫鱼,坠子离钩子的距离为3-5厘米,钓1000克以上的鲤鱼坠子离钩子的距离6-8厘米,这是根据鱼儿吞钩后
一、長短分線的概念
總的來說,長短子線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也是相對的。在懸墜釣法引入陸地(監控)之前,這是從祖先傳下來的釣小鲫魚的方法。挂件與魚鈎之間的距離爲3-5厘米,1000克以上鯉魚的挂件與魚鈎之間的距離爲6-8厘米,這是根據魚吞下魚鈎後挂件與魚嘴之間的距離測量的必要距離。南方天鈎,鉛墜在鈎把上,根本沒有子線。現在流行懸挂釣法。爲了增加誘魚效果,要釣雙棍,要釣反復釣放的魚,也有多次脫鈎的滑魚,以減少吊墜對它們的影響,所以子線越用越久。但根據大多數釣魚人的實際認知,傳統釣魚使用短子線時,雙鈎對折後子線長度在5厘米左右,長線長度在10厘米左右;但使用挂釣法時,短線的長度約爲10-15厘米,長線的長度約爲20-25厘米。
二、長短分線的適用範圍
1.從漂流習慣來看,對於一個長期釣魚的釣魚人來說,他會形成一定的看漂和提竿的習慣。比如他是習慣看漂提竿,還是習慣看黑漂提竿,都與他的釣法有關。
對於我們常釣的鲫魚來說,傳統釣魚,或者說是挂釣,速度相對較慢(兩鈎都沈底,子線彎曲),鲫魚上鈎後對浮漂的反應是多送浮漂;如果是挂釣,釣法比較靈敏,比如調四釣二,調五釣三,那麽鲫魚上鈎後的漂流形象大多是蹲著的。
對於習慣看漂和提竿的釣友來說,最好選擇短子線,這樣更靈敏,反應更靈敏。因爲鲫魚只有在上鈎後擡起頭拉動鉛浮漂時才會上浮,所以短子線的反應時間更短;如果子線太長,鲫魚的擡頭距離必須足夠大,才能使浮漂做出反應。
如果鲫魚比較小,平視距離有限,只有在魚遊動後上浮時才會有反應。雖然只是很短的時間,但很可能就是這很短的時間會讓魚感覺到嘴裏的魚鈎並吐出來。
對於看慣了魚浮和提竿的懸墜釣手來說,長子線更適合,從餵魚和卸魚方面來說更方便操作,但最好不要超過20-25厘米。子線太長對誘魚沒有幫助,反而會增加子線纏繞打結的弊端,魚鈎和鉛墜是綁在一起的,因爲釣鲫魚的子線比較細,子線越細越容易打結纏繞。
2.根據浮漂的配置和釣位的遠近選擇子線的長度。
在自然水域的野外釣魚非常復雜多變,不像在競技池中,有時需要5.4米或更長的魚竿;如果杆子長,距離就會遠,視力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如果漂尾太細,將很難看到漂。這時,釣魚人會使用空的軟芯尾漂,尾部較粗,或者使用加粗的實芯硬尾漂。
還有一種情況是野外釣魚小雜魚多,芯實尾細漂時會有很多假信號。這時,我們還應該使用一個空軟尾浮體搭配一個粗尾來過濾掉一些虛假信號。對於空軟尾浮漂來說,較粗的魚尾將導致釣組的向上牽引力遠大於實心細尾浮漂,這將需要更大的力才能使釣組向下絆倒。
在這種情況下,相對輕微的餌料信號無法對浮漂上的突然停止做出反應,但傳統的釣法或懸挂釣法速度較慢,當浮漂出現時更容易发送浮漂圖像。看漂提竿比看急停更有益,尤其是在使用長竿的情況下,釣魚人的反應速度會比使用4.5米以下的短竿慢得多,抓急停會非常費力和困難。
3.從使用餌料的習慣來確定子線的長度。
在野外自然水域釣魚應根據天氣情況、魚情等因素考慮使用什麽餌料。但是有些釣魚人就是喜歡用粉餌,也就是商品餌,一年四季拉餌釣魚。然而,一些漁民喜歡常年使用蚯蚓。
因爲在中原地區的大型水庫中,即使在炎熱的夏季,2米以下的水深實際上也不高。這麽說是有實際依據的,那就是每年氣溫最高的7月份,在水庫遊泳的人只要到達2米以下的深度,就會覺得水下特別冷,所以用蚯蚓釣魚會有很好的效果。
所以用粉餌釣魚的人一般都是挂釣法,看口漂提竿的人比較多。用長線自然更好,長線的誘魚效果比短線好。
用蟲子和其他蟲餌釣魚時,由於魚鈎和蟲子比較大(與小魚鈎和小餌球相比),它們不會一口吞下,但魚會堅持不懈地吃嘴裏的餌,魚的嘴基本上已經死了。所以,如果用短串之類的魚來浮漂提竿,浮漂的消息會更真實,上鈎率會更低,個子矮就矮了。
4.根據品種、大小和魚情確定子線的長度。
野生水庫等天然水域有各種各樣的魚。一般規律是小魚多大魚少。一般來說,你遇到的都不算什麽。不過,也有專門捕撈大魚的漁民,比如鯉魚和草魚,也有一些漁民主要捕撈鲫魚等小魚。
然後,如果您主要釣鯉魚和草魚等大型魚類,則應使用長線,例如,如果您釣2公斤以上的鯉魚和3公斤以上的草魚,則可以使用雙鈎將釣友線折疊30-35厘米,這樣吊墜與水底的距離更大,這對警惕的大魚和滑溜魚的影響較小。
如果是傳統釣魚人,或者釣鉛的釣魚人,沈子沈下去,那麽子線的長度10-15厘米就足夠了,因爲沈子沈下去後對魚的影響不復存在,子線太長會影響靈敏度。
主要釣鲫魚等小魚,無論什麽釣法,子線都不宜過長;魚心情好,吃得猛,釣得快的時候,無論釣大魚小魚,子線都要短一些;只有在魚情特別緩慢的情況下,在使用挂釣法並使用粉狀餌邊誘邊釣時,才能使用較長的子線來增強誘魚效果。
有經驗的釣魚人都知道,子線的長度一般是根據魚情來搭配的。正常情況下,我們使用的子線長度會控製在15厘米以內,但在台灣省,有一種釣法的長線超過40厘米。我做過一些測試,发現釣魚效果還不錯。現在我給你介紹一下。
首先,許多漁民會問一線是否敏感。事實上,這種敏感性沒有固定的標準,因此很難給出明確的答案。需要根據情況判斷,必須在保證二線合理長度的情況下判斷。台釣基本上是雙鈎釣法,鈎距一般在3厘米左右。釣魚時只要調整下鈎觸底即可保證釣組的靈敏度,但關鍵是在配線組時要清楚了解釣點的深淺,並
第二,用長線釣魚調整吃水線會麻煩一點。抛竿前可以先裝浮漂,不要裝子線。在釣線上綁一個像橡皮塊一樣的重物,先找底了解釣點附近的水情,然後根據釣點的深度選擇合適長度的子線,再將浮漂移動到子線的長度進行垂釣。
第三,還有另一種方法可以探測水位的深度,方法是將橡膠等重物放在下鈎的根部。一般這種方法主要用於魚情不好時改變釣位的情況。釣魚時,如果魚餌放入水中,浮漂長時間沒有反應,則需要引起注意。有時,如果新釣點比原釣點淺,就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時,最好將浮漂向下移動一點,只有當浮漂小於正常高度時才能測量水深。
第四,用長線釣法釣魚時,需要將竿尖或風線壓入水中,因爲鉛墜和魚鈎都懸在水中,釣組在水中的穩定性很差。如果風線還在空,很容易受到風的影響,導致浮漂頻繁的錯誤動作,影響對浮漂的觀察,浮漂也很容易被帶出虎穴,所以釣魚時需要不斷將風線壓入水中。
5.長線釣魚的漂流階段通常會出現輕微的抖動和下沈。無論魚在吃鈎時是平視還是平移遊動以將鈎餌拉走,都會出現這種漂移階段。當浮漂出現這個動作時,需要立即提竿刺魚,而且命中率很高。
6.用長串釣魚最重要的是自然的動態和隱藏效果,因此需要使用柔軟細膩的釣線來保證釣組的靈敏度和切割能力,這可以隨著水流的湍流在自然狀態下呈現給魚。線路組分爲主線和子線兩部分。子線需要用小一點的長串,餌料入水後擺動大,魚容易吃鈎,收獲自然會大。
7.對於魚竿,最好使用長度爲4.5-5.4米的手竿。抛竿的時候要注意。最好用右手握住魚竿,左手抓住連接環,然後將魚竿稍微拉成拱形,然後雙手向前送釣組並利用魚竿的彈性將其送到目標釣點。抛竿鈎和餌料入水的準確性會對釣魚産生很大的影響。水平不夠的漁民一定要多練習。
8.當浮子平放在水面上時,立即將魚竿輕輕壓入水中。當釣組下沈時,慢慢拉直浮漂,然後立即稍微提起魚竿。當浮漂下沈,魚餌鈎到底部時,輕輕地將魚竿向前送,使浮漂和魚餌在水中保持在一條垂直線上,然後將魚竿收起來,等待魚上鈎。
九、魚餌的使用在用昌子線釣魚時也很重要。一般台灣省當地人喜歡用蚯蚓、水果、穀物等食物,通過各種程序製成狀態和風味都很理想的餌料,並使餌料變紅。雖然它對魚有很強的誘惑力,但選擇合適的餌料以確保鈎餌在入水後能迅速霧化並形成巢穴來引誘魚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5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