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鈎跑魚是怎麽造成的,有哪些防跑魚技巧?

在野钓中,钓友们会经常遇到脱钩跑鱼的现象,具体表现通常为在浮漂有动作、且感受到鱼的重量后提竿,但提竿的瞬间钓线松劲,钩子提出后无鱼挂钩。如果这种脱钩跑鱼的情况只是偶尔一次,则不需要太过注意,但如果经常出现,就要细查一下原因了。一、根据鱼种判

在野釣中,釣友經常會遇到脫鈎跑魚的現象。具體表現通常是浮漂後提竿,感受魚的重量,但提竿的一瞬間魚線鬆了,提鈎後沒有魚鈎。如果這種脫鈎和逃魚只是偶爾发生一次,你不需要太在意,但如果頻繁发生,你就應該仔細檢查原因。

脫鈎跑魚是怎麽造成的,有哪些防跑魚技巧?

首先,根據魚的種類。

當我們遇到一條魚從魚鈎上逃跑時,我們必須首先確定這條魚是什麽品種。只有弄清了魚的種類,才能從水溫和水體含氧量來分析。水溫和含氧量是魚活躍與否的重要因素。當水溫低或水中的溶解氧不夠時,魚會懶惰,食欲不振。有時它們只是輕輕地碰一下魚餌,即使它們吃了魚餌,它們也非常小而輕。在這種情況下,提竿時,魚鈎往往不會刺入很深甚至只是一點點皮膚,因此會出現提竿時魚感覺很重,浮漂移動,但卻鈎住空的現象。

此外,在黑坑或養殖池中釣魚時,往往會有更滑的魚。因爲大多數嘴滑魚都有過脫鈎的經曆,所以覓食時會比其他魚更謹慎,稍有動靜就會吐出魚鈎跑掉,或者只吃魚鈎邊緣的餌料而不是直接吞下。對付這種嘴滑的魚,提竿不早也不晚。準備餌料時,最好使鈎餌更柔軟,並使鈎尖保持良好的鋒利狀態,以確保鈎餌一進入魚嘴就能刺中。

第二,根據水情和魚情。

除了品種,還要注意魚情,不同魚情下提竿時機不同。當我們在水層底部釣鲫魚或鯉魚時,它們的咬鈎信號通常非常清晰,因此更容易把握提竿時機。如果使用蟲餌或草餌釣草魚,則不能過早提竿。有人總結出草魚咬鈎浮三秒再提竿的做法,這是非常合理的。挂蟲餌或草餌的目標大。如果提竿過早,鈎餌還沒有完全進入口中,容易導致魚逃跑。

脫鈎跑魚是怎麽造成的,有哪些防跑魚技巧?

第三,檢查釣具配置是否合適。

很多情況下是釣具配置不當造成的。其中,釣鈎的不正確使用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如果你用大個體釣魚,如果魚鈎較小,很可能會造成刺不深的現象,從而導致魚的逃逸,因此釣大魚的魚鈎應該相應地更大。同樣的,用大鈎釣小魚也差不多。餌料大,小魚根本進不了口,只能咬餌的邊緣。提杆感覺是空杆很正常。除了挂鈎的大小,我們還應該考慮挂鈎的型號。例如釣鲢、鳙魚、鲶魚等大魚時,不宜使用鈎尖向內扣的魚鈎,應使用鈎門較寬的魚鈎,這樣更容易刺到較大的魚嘴。

四、檢查吊鈎是否正確系緊。

魚鈎系得是否正確也是決定刺魚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一些釣友在綁鈎時經常將腦線綁在鈎柄旁邊的頭部,這樣在提竿和遛魚時很容易切斷腦線。因此,如果你用手綁鈎,大腦螺紋應該在鈎門的內側,這樣容易刺到魚,不容易斷。然後,如果在提竿時無意中驅動了腦線,鈎尖將不會向前刺魚,而是向後拉,導致魚刺不成功或刺得淺,這也將導致即使在浮漂移動時魚也脫鈎和逃跑的結果。

脫鈎跑魚是怎麽造成的,有哪些防跑魚技巧?

第五,檢查誘餌

檢查餌料時,主要需要檢查餌料的狀態和挂鈎方式。一般來說,如果挂了硬餌,很容易脫鈎。由於硬餌在水中溶解緩慢,魚會將硬餌吸入嘴裏,感到堅硬和異常,並經常吐出來。這時,如果釣魚人提竿,他會將硬餌從魚嘴中提起來,最多只是挂在魚嘴上的一層薄薄的皮,所以很容易脫鈎。軟餌略好。只要鈎餌被魚碰到,鈎尖就會露出來,抖腕刺魚的命中率會更高。而且軟餌融化快,誘魚效果相對較好。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中國釣魚竿之家立場,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chinafishingrod.com/jq/45295.html